“Query”熱的簡稱,即“疑問熱”之意。貝氏立克次氏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肌肉痛,常伴有肺炎。與其他立克次氏體病不同之處為無皮疹,變形桿菌凝集反應陰性。四環素和氯黴素為其特效治療。病後常可產生持久免疫力。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1935年首先在澳大利亞一個屠宰場的工人中發現,當時病因不明,故得名“疑問熱”。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四川、西藏、甘肅、青海、雲南、新疆、廣西、福建、安徽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均均有本病發生,而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如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曾有本病的爆發流行。主要傳染源為受染的傢畜如牛、羊、犬、馬、驢、騾等,可由胎盤、羊水、乳汁等排出病原體而污染周圍環境,因貝氏立克次氏體對外界抵抗力很強,使之成為傳播本病的疫源地。自然界中的蜱及野生嚙齒動物均可成為儲存寄主。病人成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可通過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塵土經呼吸道傳播,亦可因飲用病畜的乳汁、污染的水及食入被污染的食物經消化道傳播。病原體也可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接觸傳播,如畜牧工人、獸醫等在接觸病畜、接羔時可接觸含有大量病原體的胎盤和羊水而受染。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流行地區居民和畜牧工人、屠宰工人、飼養工人、皮毛工人及獸醫等隱性感染者很多。

  病原體 為貝氏立克次氏體,或稱貝氏考克斯氏體(Coxiellα burneti)。形態呈多形性如球桿狀、桿狀、球狀等,大小約為0.2~0.4×0.4~1.0μm,可通過濾菌器,革蘭氏染色陽性,吉耶姆薩氏染色呈紅色,對外界抵抗力強,能耐熱、耐幹燥,加熱至70~90℃、30~60分鐘(污染的牛奶煮沸不少於10分鐘)才能殺滅,0.5%石炭酸液在室溫下需5日、1%甲醛液需24小時才能將其滅活,0.5~1.0%煤酚皂液3小時、70%酒精1分鐘即可將其殺死。貝氏立克次氏體的抗原有相的變異,在人、動物和蜱體內新分離的貝氏立克次氏體具有Ⅰ相抗原,毒力較強。經雞胚卵黃囊連續傳代後,變異為Ⅱ相抗原,毒力減弱。早期病人的血清中出現Ⅱ相抗體,恢復期晚期和慢性病人血清中可出現Ⅰ相和Ⅱ相抗體。對貝氏立克次氏體易感的動物有大白鼠、小白鼠和地鼠(倉鼠)。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為2~4周,平均為18~21日。先有畏寒、發熱,體溫於2~4天內上升到39~40℃,呈弛張熱,一般持續5~14日退熱,但亦可發熱3個月之久。伴有劇烈頭痛,多位於額部和枕部,並有肌肉疼痛,主要為腰肌和腓腸肌痛。尚有眶後痛及關節痛。約半數病人可發生肺炎,多在病後3~4天出現胸痛、咳嗽。咯少量粘痰,偶帶少量血液,X射線胸透可見肺下葉有節段性及大葉性陰影,肺門、支氣管周圍紋理增粗和浸潤等,肺炎病變在病期第10~14日最明顯,一般2~4周後消退。有時並發胸膜炎。部分病人可發生肝炎,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黃疸、肝臟腫大及壓痛、谷-丙轉氨酶增高等。少數病人可發生心內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脈管炎、關節炎、腦膜腦炎及震顫性麻痹等。一般病程為10~14日,但慢性病人臨床表現遷延不愈,病程可超過1年。

  診斷 根據當地流行情況、與傢畜密切接觸史及典型臨床表現,可疑及本病。但確診須依靠實驗室檢查:貝氏立克次氏體凝集反應和補體結合試驗。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體效價有4倍以上增高者,可以確診。Ⅱ相抗體出現早,病後1周即可出現陽性。Ⅰ相抗體出現晚,病後數周才出現陽性。若持續出現高效價的Ⅰ相和Ⅱ相抗體,常提示為慢性Q熱感染。亦可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和放射免疫法測定抗體,靈敏性和特異性均很高。其次可做病原體分離:取早期發熱病人的血、痰、尿或腦脊液,接種豚鼠或地鼠腹腔,觀察動物血清中補體結合抗體的上升,同時動物有發熱及脾腫大,取脾組織塗片檢查,可見到立克次氏體。

  治療 四環素和氯黴素對本病有特效,一般於治療後48小時退熱,其他癥狀也隨之消退。應用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復方新諾明)治療,亦有良好療效。

  預防 加強傢畜的管理;奶及奶制品加強消毒;病人的痰和排泄物應予消毒;對接觸傢畜較多的人員如畜牧工人、屠宰工人、皮毛工人、獸醫及研究 Q熱的實驗室工作人員都應接種疫苗。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二種,滅活疫苗註射局部反應大,可形成無菌性膿腫。減毒活疫苗可皮膚劃痕接種或制成糖丸疫苗後口服,無明顯不良反應,免疫效果好。傢畜也可接種疫苗預防。

  

參考書目

 魏曦主編:《醫用立克次體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