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的手術。又稱剖腹產。剖宮產術有子宮下段式、子宮體式、腹膜外式及剖宮產子宮切除術四種。適應癥為產婦骨盆顯著狹窄或畸形,產前出血(如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胎位異常(如橫位、臀位),以前做過剖宮產子宮瘢痕有破裂危險者;或胎兒宮內窘迫、臍帶脫垂胎心尚好,短時間不能陰道分娩,或胎兒巨大者。以往有難產史,切盼子女者亦可考慮剖宮產。胎兒宮內窘迫、前置胎盤大出血、子癇等對母兒有即刻危險者,宜急行剖宮產。其他情況可擇期手術。

  剖宮產的術前準備同一般開腹手術、術前安放保留導尿管。手術前晚進流食,當日晨禁食。體位一般取仰臥位。常采用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在子宮下段作橫切口,其優點是切口在膀胱、子宮反折腹膜下面,能避免創面與盆腔臟器粘連,減少術後合並癥。最常用。

  子宮體剖宮產術 在子宮體部中線縱形切開。手術比較簡單,但術後傷口易與腸管及大網膜發生粘連,術中出血多,傷口愈合不如子宮下段切口,故已不大應用。僅適用於某些情況如前置胎盤(胎盤種植在子宮下段前壁)、橫位、胎兒嚴重窒息為搶救胎兒須急分娩,以及行第二次剖宮產,粘連嚴重者。

  腹膜外剖宮產術 通過腹膜外途徑進行。切開腹壁至腹膜層,不切開腹膜,將腹膜反折自膀胱頂剝離,將膀胱與子宮下段分開,暴露子宮下壁前壁,將其切開。優點是不打開腹腔,羊水不會進入腹腔,術後近期合並癥和遠期後遺癥少,患者不需禁食,身體恢復較快。有一定臨床實用價值,不僅適用手術前疑有感染的病例,凡需行剖宮產者皆可使用。但手術操作難度較大,故急需結束分娩以搶救母、兒生命者(如胎心窘迫、重癥胎盤早剝、大出血等)或有腹腔探查指征的不宜作腹膜外剖宮產。

  剖宮產子宮切除術 是剖宮產取出胎兒後隨即進行子宮切除的手術,偶行於子宮嚴重感染、子宮卒中或剖宮產術中子宮收縮乏力性嚴重出血者。

  剖宮產術後感染及晚期大出血在臨床上時有發生。感染主要是盆腔及切口感染。感染的原因如術前已有感染,產程過長,胎膜早破,未予預防感染的藥物或肛查過多,未消毒即行陰道檢查;產婦原有嚴重貧血或其他疾病。以上原因應在術前正確處理,若嚴格按要求進行手術,感染可以減少或完全避免。臨床曾見一些剖宮產後晚期大出血的患者,術後常常無明顯感染,切口Ⅰ期愈合,而出院後最早6天最遲4個月,突然反復子宮大量出血。刮宮檢查無殘留組織,或隻見少許炎性壞死組織,但出血不止,術後需行子宮切除。病理切片檢查,可見子宮切口的左右角或兩側的組織壞死以致膿腫形成。主要原因為切口縫合過緊過密,子宮切口部位過低並發感染。故剖宮產雖是產科工作中有效的措施之一,但若忽略其指征及條件,則可引起相反的效果。應向社會進行宣傳教育,消除一些錯誤的言論,如剖宮產最安全,剖宮產的孩子最聰明等。

  剖宮產術後可能再次妊娠。第一次剖宮產時很少同時行絕育術,因此行剖宮產時仍需考慮第二次分娩的可能性。術後應避孕2年。如果剖宮產有絕對的指征,則該婦女再次妊娠時應再行剖宮產及絕育。對有剖宮產史的孕婦,應瞭解上次剖宮產史及現孕史,應在預產期前一周住院待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