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桿菌(百日咳博爾代氏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末有雞鳴或犬吠樣的吸氣吼聲。一般病程長達2~3個月,故得名。俗稱“雞咳”、“鸕鷀咳”。新生兒及嬰幼兒患者易發生窒息危及生命。死亡病例中40%為5個月以內的嬰幼兒。根據接觸史及典型的痙咳表現,可作出診斷。及早應用抗生素治療,一般預後良好。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一般呈散發狀,在兒童集體機構中可發生流行。全年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可延至春末夏初,甚至高峰在6、7、8三個月份。據中中國的北京、上海地區統計,以5~7月發病率最高,病人及無癥狀帶菌者是傳染源,從潛伏期到第6周都有傳染性,通過飛沫傳播。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約2/3的病例是7歲以下小兒,尤以5歲以下者多。據中國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統計資料,1981~1984年742例患者中,1~5歲(尤其1~2歲)最多。因嬰幼兒從母體得到的特異性抗體極少,最為易感。成人百日咳有增多趨勢,可占流行時總病例的10.2%。一般病後可持久免疫。

  病原學 百日咳博爾代氏菌屬假單胞菌科是革蘭氏染色陰性短小桿菌,無動力,有嗜血性,在含新鮮血的培養基上才能生長。離開人體後生存能力很弱,室溫下僅能生存2小時,對日光、熱、化學消毒藥均敏感。它產生的細菌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臨床表現 百日咳桿菌從易感者的呼吸道侵入,約經1~3周的潛伏期(一般7~10天)後出現癥狀。病程分三期,但無明顯界限。①卡他期,一般為1~2周,開始有類似感冒的癥狀:輕咳、流涕、低熱。3天左右後癥狀減輕,唯咳嗽加重,漸漸轉變成陣發性痙攣性咳嗽。②痙咳期,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是本期特點。由於百日咳桿菌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上繁殖並產生毒素,一方面引起支氣管粘膜廣泛炎癥,使粘液分泌增多,另一方面致上皮細胞纖毛麻痹,抑制正常擺動功能,影響粘液的排除。粘液持續刺激支氣管粘膜感覺神經末梢,反射性引起劇烈的連續性咳嗽。也有人認為痙咳是咳嗽中樞對百日咳桿菌過敏所致。痙咳發生時,先是頻繁短促的咳嗽十多聲以至數十聲,患者處於呼氣狀態,隨之是一次深長吸氣,但此時喉部仍是痙攣狀態,氣流通過緊張狹窄的聲門發出一種高調的吼聲,如雞鳴或犬吠樣。如此反復上述咳嗽過程,直至把呼吸道積聚的粘痰咳出為止。由於劇咳,可致嘔吐、大小便失禁、面紅耳赤、口唇發紺、張口伸舌。劇咳可致上腔靜脈回流受阻,出現顏面、眼臉浮腫,重者鼻粘膜、眼結膜出血,咯血,甚至顱內出血。痙咳發作無先兆,任何刺激都可誘發。若無繼發感染,一般體溫正常,肺部無陽性體征,或有不固定的囉音。新生兒及6個月以內嬰兒多無痙咳及特殊吼聲,而是陣發屏氣、紫紺、易驚厥、窒息而死亡。成人患者多數有典型癥狀,但也可能僅有幾周幹咳,大多仍堅持工作,並作為傳染源,對此應予重視。痙咳期長短與治療的遲早、病情輕重有關,短者數天,長者可達2月,一般為2~6周。③恢復期,痙咳減輕,停止,雞鳴樣吸氣聲消失,若無並發癥,約經2~3周即愈。

  支氣管肺炎是常見的並發癥,多發生在痙咳期,表現為體溫升高,痙咳不典型,呼吸困難,肺部出現囉音。由於腦組織缺氧、充血、腦細胞變性以及細菌毒素的作用,還可並發百日咳腦病,患者意識障礙、驚厥,但腦脊液無變化。

  診斷 根據接觸史及癥狀可作出臨床診斷,而病原學診斷有待於及時作痰細菌培養。此外,特異性血清學檢查、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若抗體效價遞升也有助於確診。

  治療 除一般支持療法外,要註意保持環境安靜、空氣新鮮,以減少痙咳發生的誘因。對嬰幼兒要註意吸痰,以防窒息。及早應用抗生素治療,可降低傳染性、減輕癥狀及縮短病程。一般可采用紅黴素、氯黴素、氨基芐青黴素、卡那黴素以及復方磺胺甲基異社唑(復方新諾明)。重癥患者應短期應用皮質激素。若有並發癥,應作相應處理。

  預防 應及時發現和隔離病人,一般起病後隔離40天,或痙咳開始後30天。患者的痰、口鼻分泌物要進行消毒處理。要保護易感者,進行預防接種。註射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三聯疫苗已列入常規預防接種計劃之中。對於幼嬰兒及體弱的接觸者,可給予百日咳多價免疫球蛋白作被動免疫,還可用紅黴素作藥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