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由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又稱日本乙型腦炎。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有發熱、頭痛、嘔吐和頸項強直等。嚴重者發生驚厥、昏迷和死亡。部分病例可有後遺癥,包括肢體癱瘓、癲癇、智力障礙等。本病隻在亞洲流行,包括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朝鮮、菲律賓、前蘇聯遠東地區、東南亞、印度等地。在流行地區,兒童發病率高;在非流行地區,各年齡組都可發病,而以幼兒和老人為多。男女無差別。在熱帶全年都有病例發生,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病有季節性,限於蚊孳生的夏秋季。中國國和日本都曾對本病的傳播媒介做瞭詳細的調查,確定蚊是重要的傳播媒介,主要是庫蚊屬,其中在亞洲廣泛分佈的三帶喙庫蚊是主要媒介。鳥和豬可以受本病毒的感染並產生病毒血癥,起擴散感染的作用。

  病原學 1935年日本人從腦炎死亡病人的腦組織中發現瞭本病毒,屬於黃病毒科,是西尼羅抗原復合組中的一個病毒,具有單鏈RNA,可以在多種動物(小白鼠、金黃地鼠、猴、馬等)和多種細胞培養(腎細胞、蚊細胞)中增殖。

  臨床表現 病毒通過蚊的叮刺侵入人體後,在網狀內皮系統中增殖。若停止在此階段,即是隱性感染。若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癥,即是輕型感染。若通過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則可以發生腦炎。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的比例約為25:1。主要病理改變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大腦皮質、基底核、間腦、中腦為主,其次為小腦、延髓和橋腦;有血管充血或出血、神經細胞變性和壞死、軟化灶形成、膠質細胞增生等。

  本病的潛伏期是5~15日,最長可達21日。輕型病例的癥狀是低熱、頭痛和疲倦,持續幾日後自愈。典型腦炎在開始時癥狀可能與輕型相似,以後體溫逐漸上升並出現腦炎的癥狀;或在開始時即出現高熱、頭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嚴重者持續高熱、頸強直、神情呆滯、驚厥、嗜睡或昏迷,並出現強直性肢體癱瘓、眼球和肢體震顫等。有時可以侵犯延髓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兒童容易發生驚厥。病情嚴重者在病期第5~9日死於呼吸或循環衰竭。病死率約20%左右。高熱、頻繁驚厥、深度昏迷和呼吸衰竭是預後不良的征兆。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均增高。腦脊液壓力增高、白細胞數增加,一般不超過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細胞較多,以後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輕度增加,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

  診斷 根據嚴格的發病季節(一般為7、8、9三個月,中國南方地區提前至6月)、典型臨床表現及腦脊液檢查,一般診斷不難。確診須靠血清學檢查和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查可用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檢測血清中的抗體,恢復期抗體滴度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即可診斷。用放射免疫檢測法或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檢測早期血清中和腦脊液中出現的IgM抗體,有助於早期診斷和現癥病人的診斷。從急性期病人的血和腦脊液分離病毒的陽性率很低。從死亡病例的腦組織分離病毒的陽性率高,並可以用免疫熒光法檢測病毒抗原。

  本病應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腦炎和腦膜炎以及中毒性痢疾、腦型瘧疾、中暑等相鑒別。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病無季節性,病人有結核病或接觸史,起病較緩,腦脊液可以呈毛玻璃樣,靜置後出現薄膜,細胞數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減少,可以檢出結核桿菌。血中白細胞數正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發病多在春季,有皮膚瘀斑,從瘀斑可找到致病菌。腦脊液混濁,白細胞及多核細胞數顯著增加,糖及氯化物含量減少,可以檢出腦膜炎雙球菌。臨床表現與其他病毒引起的腦膜炎或腦炎不易區別,需要依靠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鑒別。中毒性菌痢的發病急驟,開始時即有高熱、驚厥或昏迷,並可伴有循環衰竭,一般無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正常,在糞直腸拭子及洗腸液中可見多數白細胞,並可培養出痢疾桿菌。

  治療 無特效療法,一般采用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也可用中醫治療。有腦水腫時註意液體勿過量,並用高滲性脫水劑治療。高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也可采用藥物降溫,如消炎痛、安乃近等及亞冬眠療法。驚厥病人應采用鎮靜止驚藥如安定、巴比妥類藥物等。呼吸衰竭病人應註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和應用呼吸興奮劑。必要時可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

  預防 自應用疫苗後,發病率下降。在中國,多年來給15歲以下的兒童接種滅活疫苗,保護率在80%以上。日本用魚精蛋白沉淀超速離心法提純鼠腦疫苗用於兒童,保護率為80~90%,副作用少。滅蚊也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滅蚊方法見醫學昆蟲的防制。日本應用免疫豬群集中飼養和豬場遠離居民區等辦法,也收到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