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心理分析。治療神經癥和研究無意識心理的一種方法以及根據這些研究形成的科學學科。創始人是維也納神經科醫生S.佛洛德。

  19世紀後期,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大發展。但是,用當時軀體病的病理理論不能解釋各種神經癥的臨床現象和發病原理,用當時的軀體療法不能治好這類心理疾病。佛洛德在催眠術的基礎上創精神分析法,治癒瞭當時的頑固病神經癥──癔病、強迫癥和恐怖癥。他在臨床實踐和自我分析中發現瞭人類心理活動的某些規律,提出瞭一些新觀觀點,建立瞭精神分析學說。這一學說已越出醫學界限,對心理學、人類學、文學藝術理論等許多學術領域產生瞭巨大影響。

  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理論是:①無意識論。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面存在著一個潛在的心理活動過程,即無意識或譯為潛意識。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人們不能意識到,這是因為在無意識和意識之間有一個潛在的壓抑力量,類似監察官。無意識裡的心理內容不能輕易地進入意識,但卻嚴重地影響著人的行為,而人不自知行為的真正動機。在無意識與意識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區域叫做前意識。三者結合構成人的整個精神。這就是精神劃區論。②幼兒性欲論。人的性心理欲望不是從青春期性腺成熟時才開始出現,而是生下即存在。幼兒性欲的目的在於刺激性樂區(口唇、肛門、性器)而求得器官的快感,而不是通過生殖器性交方式以求得性滿足。在口欲期和肛欲期,性愛對象是自身,到性器欲期,性愛對象主要是異性父母。6歲前後,幼兒性欲到達頂點。隨後有一個潛伏期,到青春期才有成年人的成熟性欲,此時性愛對象是其他異性人。各階段的幼兒性欲得不到滿足和解決,便被潛抑到無意識成為癥結(情結)。性器欲階段留下的戀母癥結(俄狄浦斯癥結)尤其重要,它終生要求在意識上表現,成為神經癥的根源。③精神(或人格)結構論。人格結構分為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是天生的,自我和超我是後天形成的。原我代表欲望和沖動,自我代表理性和審慎,超我代表道德和良心。三者協調活動,在人不自覺察中保持心理平衡和對社會環境的正常適應。自我在適應活動中發展瞭各種精神防禦機制如潛抑、置換、投射、合理化、軀體化、否認、升華等等,以減輕或緩沖不能避免的心理困難和沖突。

  弗洛伊德用上述基本理論解釋瞭夢,解釋瞭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心理病理並指導分析治療實踐。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中的心理活動主要是人們在意識上不能承認、不能接受違反社會道德和自己理性的欲望和動機。幼兒性欲由於其性愛對象指向父母違反瞭倫理道德,因而是無意識心理的重要內容。無意識心理活動在潛抑作用的監察下,一般不能到達意識。在入睡後潛抑作用減弱時,經過凝縮、置換、象征化和再修飾等機制的化裝,才能躲過監察進入夢境。所以“夢是被潛抑的欲望經過化裝的實現”(弗洛伊德)。人能體驗到的夢象叫做顯夢,內容離奇古怪。顯夢卻有隱意,人們自己不能知道,需要加以分析才能明白。

  弗洛伊德認為被潛抑在無意識的幼兒性欲如果沖破壓抑直接在意識的行動中表現出來,便成為性變態如露陰癖、窺陰癖、挨擦癖、戀物癖等等,所以“變態的性生活就是兒童的性生活”(弗洛伊德)。這是非常態的性滿足。這些變態性行為是違反成人社會的道德規范的,自我要加以幹涉,這便形成心理沖突,引起焦慮。為瞭避免焦慮,自我使用各種精神防禦機制把幼兒性欲偽裝成不帶明顯性內容的癥狀表現出來,形成神經癥。所以“神經癥是性變態的否定”(弗洛伊德)。這是幼稚的性滿足。

  幼年形成的無意識癥結是神經癥的內在原因,病人自己不能知道。使無意識癥結意識化,病人知道瞭癥狀的真意,癥狀就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失。這就是分析治療的原理。但潛抑作用阻止癥結的意識化,病人無意識地表現出對治療的阻抗。要進行長時間的自由聯想,病人對醫生產生瞭移情時才能破除阻抗。移情是病人把幼年時對父母的態度置換給醫生,是特殊形式的阻抗。通過醫生的解釋和擴通,最後擺脫移情,病人才能真正認識到癥狀的真意,這時的心理狀態叫做領悟。有瞭領悟,癥狀才消失。

  夢和神經癥實質上都是無意識願望的實現,顯夢內容和神經癥癥狀具有同樣的意義。分析顯夢的隱意有助於揭示病人無意識心理內容,所以“分析夢是進入無意識的捷徑”(弗洛伊德)。除自由聯想外,釋夢也是精神分析的治療技術。

  弗洛伊德曾對涉及人類心理活動的許多學術問題如宗教起源、文藝創作靈感的來源等提出過自己的觀點,人們對之褒貶並存。但對他在醫學上的貢獻批評很少,對分析療法更是無法否定。20世紀醫學,尤其是精神病學發展史上幾個重大事件中,都有精神分析的印記。精神分析的意義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① 精神分析是第一個心理治療方法。這在當時是一個治療學上的突破,被公認是心理治療發展史上第一個裡程碑。至今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系統。

  ② 精神分析為精神病學建立瞭一個新體系。傳統的精神病學隻是對病態的精神現象進行觀察、描述和分類。而精神分析不僅如此,還探究病人意識不到的心理機制並引伸出治療的策略,彌補瞭傳統精神病學的不足。人們把傳統精神病學稱為描述性精神病學,把以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原則為指導的精神病學稱為動力的精神病學,它是現代精神病學的標志。前者側重於精神病,後者側重於神經癥。

  ③ 精神分析促進瞭心身醫學的誕生和發展。精神分析發現瞭無意識心理沖突可以軀體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軀體化),從而在無意識心理與軀體病之間架起瞭橋梁,促進瞭心身醫學的誕生並使它進入科學醫學領域。心身醫學的先驅者們都是精神分析學傢。從1920年代末到20世紀50年代初,精神分析學說是心身醫學的主要指導思想。至今仍有深遠影響,而且派生出聯絡精神病學。

  ④ 精神分析武裝瞭心理咨詢。20世紀初心理咨詢在美國興起,主要是就業指導。40年代以後,心理衛生咨詢大發展並迅速擴及全世界。精神分析是指導心理咨詢服務的理論之一。許多咨詢客人對影響他們的內心困難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要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幫助他們揭露精神防禦機制,才能洞察引起煩惱的真正原因並深入認識自己。

  ⑤ 精神分析是新的醫學模式的倡導者。進入20世紀後,生物醫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機械論缺點,被指責為“失去瞭人性”。人們註意到人類疾病不單是生物學問題,同時還受著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精神分析治療是對生物醫學機械論的第一次挑戰。1977年,精神分析和聯絡精神病學傢G.L.恩格爾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一觀點很快得到廣泛的承認和重視。它的提出和推廣應當說是整個醫學思想發展史上一件大事,它將使醫學教育,宏觀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服務出現新的局面。這個轉變的始動者究其根源也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如過分強調性因素在人格核心形成中的作用,而忽視社會環境因素的重要性;隻重視俄狄浦斯癥結在神經癥發病中的意義,而忽視其他心理創傷的影響以及分析治療療程過長等等。後來的精神分析學傢們,相繼對此作瞭不少修正和發展。另外,由於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及其病理心理的論述,主要是從臨床實踐和自我分析的內省材料中概括出來的,很難用實驗方法加以驗證,更不能在動物身上復制其病理模型。這些都是實證主義科學傢們所不能接受的,但它能指導臨床實踐並為臨床實踐所證實,因此不能否定它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