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不自覺察中採用的防禦內心焦慮和痛苦以保持心理平衡的方式。健康人、神經癥病人、甚至精神病人都在無意識地運用這種機制。

  精神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說精神結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精神結構論,人的精神(或人格)分為原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原我代表欲望和衝動,要求滿足;超我代表道德和良心,約束原我的活動;自我代表理性和審慎,要在超我許可和現實的限制下,滿足原我的欲望。

  在現實生活中,原我和現實之間,原我和超我之間,時常發生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焦慮和痛苦。自我在人不知不覺中,用一定方式調整一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原我欲望以各種形式得到滿足並可為超我接受,不致引起嚴重的焦慮和痛苦。這種機制使用得當,可減輕或免除內心痛苦以適應現實;運用不當或過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焦慮雖可減輕或不被感覺到,但可影響人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甚至可以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

  常見的精神防禦機制有以下幾種形式:①潛抑。一些超我不允許的願望或沖動不自覺地被壓抑到無意識而被遺忘,稱為潛抑。兒童早期對異性父母的性愛是違反人類道德準則的,要受到自責之苦,因而被潛抑而不自覺。②否認。把引起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認,似乎沒有發生,稱為否認。“掩耳盜鈴”就是這種機制。否認現實雖然無用,但可暫時免除內心痛苦。親人死瞭,長期堅持認為沒有死,則是病態否認的例子。③外投射。自己有一種超我不允許的不良動機和欲望,卻將它投射給別人,斷言別人有此動機而毫無自知之明,這樣可以不受自責之苦,這稱為外投射。這樣的例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見,有嫉妒妄想的精神病人堅持認為配偶和別人有奸情,這是他內心裡對配偶不忠念頭的病理性外投射的結果。④置換。把對某事物的強烈感情不自覺地轉移到另一事物上,以減輕精神上的負擔,稱為置換。受到上級的欺侮,把怒氣發到下級身上,所謂“遷怒”就是例子。恐怖癥病人的懼怕的對象如花、小貓等都是不值得恐怖的,說明真正恐怖的對象被無意識地置換瞭。⑤退行。當人的欲望遇到挫折無法應付時,為瞭免除痛苦,即不自覺地退到幼年期以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稱為退行。有人在遇到困難時感到“病重”瞭,需要休息,回到被人照顧的早年生活中去,這實際上就是退行的表現。露陰癥病人在處於困境而無法適應時,不自覺地用幼年性取樂的方式來解除困惱以取得暫時的快感,但卻以露陰癥狀表現出來。⑥反向形成。內心裡有一種欲望或沖動要求表現,但若表現出來可能引起不良後果或心情不安,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欲望或沖動,這稱為反向形成。“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個諺語就是指這個機制。恐人癥病人內心裡希望接近異性,但反而表現為懼怕異性,就是病態的反向形成的例子。⑦合理化。不承認自己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欲望,因為這些動機和欲望是自己意識上不能接受、不能承認和忍受的,需要找個適當理由來辯護以免除內心不安,這稱為合理化。狐貍吃不到路旁樹上的葡萄便說葡萄酸這個寓言,就是用的這個機制。有人常用客觀理由掩飾自己的過錯,或用大道理來掩蓋內心不良動機而不自知其錯;神經衰弱病人否認內心沖突,把病因歸之於工作過勞;這都是合理化機制的應用。⑧轉化或軀體化。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從而避開瞭焦慮和痛苦,稱為轉化或軀體化。癔病病人對他們的軀體癥狀如感覺或運動的失能持冷漠態度,這說明把動機、欲望轉化為癥狀從而得到瞭滿足,免除瞭內心焦慮。⑨代償。身體或心理有某些缺陷,卻發展另一方面的優勢以減輕由於缺陷形成的自卑之苦,這稱為代償。身體有缺陷的學生常常學習成績優異,失明的人常成為音樂傢。代償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意識的。有自卑心理的人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績作為心理代償,但過度代償則是病理的。如誇大觀念即可被認為是自卑心理的過度代償。⑩升華。被潛抑的低級欲望或沖動不以社會反對的形式直接表現出來,而以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級形式來表現。這樣無意識欲望得到滿足,也有益於別人。如無意識的攻擊沖動升華為快樂的競技、體育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