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某部分組織或器官小血管過度擴張內含血液量增多的現象。有動脈性充血和靜脈性充血之分。一般而言,動脈性充血的時間短暫,對機體有利。長期的靜脈性充血後往往發生水腫,器官腫大,甚或發生缺氧,致器官主質細胞變性或壞死及纖維化。如右心衰竭時肝長期靜脈性充血,可致肝小葉中央區肝細胞壞死及纖維化,這稱為心臟病性肝硬變。

  動脈性充血又稱主動充血,簡稱充血。主要是由於小動脈擴張致血液流入組織中的量增多。可見於生理情況下,如洗熱水浴後皮膚膚充血,飯後胃粘膜的充血,運動時骨骼肌的充血等。病理性動脈性充血見於炎癥性充血及側支性充血(某一動脈阻塞,該動脈吻合支擴張充血)。小動脈的擴張和收縮受植物神經控制。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的縮血管纖維作用於小動脈環行平滑肌,以保持小動脈的張力。分佈於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經還有舒血管纖維,如運動等時,骨骼肌內小動脈擴張、血壓增高,血流速度加快,而毛細血管由於基底膜的限制不能呈同樣程度的擴張,但有血液流通的毛細血管數目增多,結果肢體肌肉中含血量增多。

  靜脈性充血又稱被動性充血或瘀血,指靜脈從組織引流出的血液減少,血液瘀積在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有局部性及全身性之分。局部靜脈性充血是由局部靜脈血回流受阻(如下肢靜脈血栓或腫瘤壓迫等)所致,此時表面呈暗紅色,後變紫藍色,還可見下肢水腫。全身性靜脈充血常因心臟排血量減少所致,在心肌梗死、高血壓、二尖瓣狹窄等引起心力衰竭時,肺部發生慢性靜脈性充血,肺泡壁毛細血管內血壓可高達25~30mmHg(正常為6~9mmHg)。管腔擴張迂曲,管壁通透性增高,紅細胞漏出,巨噬細胞吞噬漏出的紅細胞,胞漿中釋出含鐵血黃素,此即心力衰竭細胞。肺泡中出現水腫液。長期充血,肺泡壁可發生纖維組織增生。患肺原性心臟病、肺動脈瓣狹窄出現右心衰竭時,肝、脾、腎等下腔靜脈引流的器官發生慢性靜脈性充血,以及腹水、雙下肢水腫等。慢性靜脈性充血的肝主要表現為中央靜脈及其周圍的肝竇擴張充血,充血的小葉中央部肝細胞常有萎縮,甚或消失。小葉邊緣的肝細胞由於缺氧發生脂肪變性。肉眼觀察脂肪變性的肝細胞區呈淡黃色,而中央充血區呈暗紅色,形似檳榔,故稱檳榔肝。若心力衰竭反復多次發生,則在小葉中央區可出現代償性纖維細胞增生(纖維化)。慢性靜脈性充血的脾主要表現紅髓的竇擴張充血,呈暗紅色、竇壁增厚纖維化,伴新鮮及陳舊出血灶。白髓馬氏小體可見,脾明顯腫大。慢性靜脈性出血的腎,在切面上可見髓質暗紅色,皮質血管擴張充血呈條索狀,由表面指向髓質。嚴重的腎充血引起腎血流量減少及缺氧,並產生以下結果:①刺激交感神經並啟動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致腎小動脈收縮,腎小球血流量進一步減少,血液尿素氮從腎排出量減少,發生腎前氮質血癥。②血管緊張素Ⅱ刺激腎上腺皮質球狀帶產生醛固酮,致腎小球泌尿量減少、腎曲管再吸收加強,乃發生水腫及鈉在體內儲留(水腫)。

  通過肝臟的門靜脈分支受壓(如肝硬變、門脈血栓、先天性門靜脈狹窄等)時發生門靜脈瘀血,門靜脈血通過與體靜脈間的交通支流入腔靜脈。這時食管下端和胃底的靜脈以及痔靜脈等擴張;腹壁靜脈曲張隆起迂曲於皮下如索狀(海蛇頭)。這些側支血行是機體代償的表現,但有時會引起出血,可導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