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少見而嚴重的皮膚病。又稱剝脫性皮炎。其特點是全身或大面積皮膚有彌漫性紅斑、腫脹及脫屑。

  病因 大致分為三類:①原有的皮膚病如銀屑病、濕疹、脂溢性皮炎、毛髮紅糠疹、扁平苔蘚、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等,經不適當的治療後惡化所致;②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如蕈樣肉芽腫、霍奇金氏病、惡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可發生紅皮病,預後嚴重;③由藥物變態反應所致。

  臨床表現 有急、慢性之分。由藥物變態反應致病者多為急性,發病急,病情較重。初發皮疹可為猩紅熱樣、麻疹樣或丘疹性,皮疹迅速擴展、融合並延及全身,形成剝脫性皮炎。伴發於惡性腫瘤者多為慢性,發病較緩,病程長,可遷延數月或數年;初起時皮膚有潮紅浸潤性斑片,迅速擴展融合,使全身或大部皮膚呈彌漫性潮紅、腫脹、脫屑,有時有滲液。久之,皮膚外觀紅亮、幹燥、粗厚,伴有瘙癢、幹燥感或疼痛。除嚴重的皮膚病變外,還可發生毛發脫落、指(趾)甲變形或脫落、全身性淋巴結腫大、肝臟及腎臟損害、肺炎、脾臟腫大、胃腸道癥狀、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白細胞增多等。病人多有瘙癢,有時癢感顯著。由於毒素被吸收和散熱功能障礙,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藥物引發者,多伴發熱;有高熱伴中毒癥狀時,應考慮到並發感染。此外,全身皮膚炎癥使皮膚血流量增加,大量脫屑及滲液等又造成熱、水分及蛋白質丟失,可導致低體溫、脫水、血漿蛋白降低及電解質平衡紊亂。病人抵抗力降低還易繼發嚴重感染。

  診斷 主要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對原有皮膚病的診斷要根據病史、殘存的皮膚改變、以前的皮膚活組織檢查結果及對治療的反應等。有時殘存的毛發紅糠疹或銀屑病病損有助於發現原有皮膚病。皮膚活檢有助於除外塞札裡氏綜合征(全身瘙癢,陣發性多汗,皮膚增厚,有銀屑病樣或濕疹樣皮損,可能與網狀內皮系統疾病有關)及其他惡性病變。淋巴結腫大明顯時,提示淋巴系統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治療 ①針對病因或原發疾病給以處理。②藥物變態反應引起者,及早給予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盡快控制病情;如原發病為銀屑病或毛發紅糠疹,可按原來的疾病給予治療。外用藥應盡量簡單,避免使用高濃度的或有刺激性的藥物。③支持療法,高蛋白質及高維生素飲食,有時小量輸血有效。④有感染時,給抗生素治療,但應註意藥物過敏。⑤加強護理,預防繼發感染。⑥根據皮膚情況決定外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