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系統(包括肝內或肝外膽管、膽囊和總膽管)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中國比較多見,其臨床表現與結石的數量、大小、是否引起膽道梗阻以及有無併發膽道感染密切相關。

  病因 膽汁由肝細胞分泌,通過膽道系統先在膽囊中儲存並濃縮,然後再通過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內。一般認為,膽石的形成與以下因素有關:

  膽汁成分改變 膽鹽、磷酯和膽固醇是膽汁的三種主要成分。膽固醇不溶於水,但其所以在膽汁中不發生沉淀和析出,有賴於膽鹽和磷脂的存在。膽鹽和磷脂形成微膠粒,能夠與膽固醇的分子相結合,而保持膽固醇在膽汁中的溶解狀態。膽固醇和微膠粒之間必須維持一定的比例關系,才能使膽固醇分子完全被結合。膽鹽濃度減少,微膠粒的形成即不足,膽固醇的濃度增高,同樣也會造成膽固醇的過飽和狀態。正常膽固醇和膽鹽之比為1:20~1:30,若低於1:13,則膽固醇即成為固態沉積而逐漸形成膽石。膽囊若排空不暢,膽汁鬱滯並濃縮,膽囊壁受濃縮膽汁的刺激或因感染而發生炎癥,使膽鹽的吸收加速,則造成膽汁各種成分的比例失調而致膽石形成。

  膽汁代謝異常 高膽固醇血癥使肝膽汁中膽固醇的含量增高,有利於膽固醇結石的形成。人體中紅細胞衰老破壞後,產生遊離膽紅素,被輸至肝臟,在肝臟中代謝,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為結合膽紅素。此外,還有很少量的遊離膽紅素與硫酸及磷酸等活性酸根結合。在膽汁中結合膽紅素溶於水,而非結合膽紅素易與鈣離子結合而沉積,正常膽汁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含量一般在總膽紅素含量的1%以下。因代謝異常而使膽汁成分失常,可以導致膽道內結石。

  膽道感染 人的膽汁基本上是無菌的,即使有少量細菌,因膽汁能通暢排出至腸道,亦不足以為害。但若膽汁淤滯,則已存在的或自血循環以及腸道來的細菌易導致感染。蛔蟲鉆入膽道也是引起膽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膽道發生感染後,感染和炎癥造成的脫落上皮、粘液團塊、壞死組織碎屑、蛔蟲鉆入膽道後帶入的蟲卵以及死亡腐爛後殘留的角皮殘體等,都可成為結石的核心,使膽汁中各種成分圍繞核心逐層沉積而形成結石。此外,大腸桿菌是膽道感染中最常見的致病菌,大腸桿菌能產生葡萄糖醛酸酶,使膽汁中的結合膽紅素降解為非結合的遊離膽紅素,易與鈣離子結合形成結石。

  總之,膽石形成的原因十分復雜,常常有1個以上的因素存在,且相互協同。膽道感染後,可以促使膽石的形成。形成膽石後,由於結石對膽道的刺激和使膽汁引流不暢,致使膽汁組成成分發生改變並為細菌感染創造瞭條件。

  膽石的分類 膽石含有多種化學成分,通常根據其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多少,將膽石分為三類:

  膽固醇結石 結石中膽固醇含量占各種成分的70%以上。結石為淺灰黃色,質地堅硬,表面光滑或稍呈小結節狀,切面有放射狀條紋,或同時存在多個由膽色素顆粒構成的深棕色同心圓年輪樣條紋,膽固醇含量越多,放射狀條紋越明顯。單發結石呈卵圓形,多發結石可呈多面形或圓柱形。

  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占膽石中各種成分的40%以上。色呈棕黃、棕紅或棕黑色;膽色素含量越多,其色越深。質地或松軟或較硬,視同時含膽固醇量的多少及有無粘液物質夾雜而定,較大結石常松軟易碎。形狀不一,或呈泥沙樣團塊,色較淺,切面為無定形結構,或呈松弛的同心圓分層;顆粒狀小結石質硬,圓形或多面形,色墨綠或棕黑,有光澤,切面如柏油狀,質地均勻,不分層,膽色素成分可達80%。

  混合性結石 由膽色素、膽固醇和鈣鹽等混合而成,因所含的各種成分多少不一,結石可表現為各種形狀和顏色,切面由膽固醇、膽色素和鈣鹽間隔沉積,呈環狀分層,各層色澤互不相同,質地堅硬與否也因各種成分含量的多少而不同;若含鈣較多,則X射線平片可顯影,膽固醇和膽色素結石含鈣均較小,一般不顯影。

  膽石癥的臨床類型 根據結石所在的部位,臨床上常將膽石癥分為三種類型:

  膽囊結石癥 結石在膽囊內形成並停留。以膽固醇結石和膽紅素結石為多見,混合性結石較少。預後最佳。

  膽總管結石癥 膽囊結石可排至膽總管內,即繼發性膽總管結石癥。結石也可以在膽總管內形成,稱之為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癥。二者的臨床病理過程並無不同。原發性結石多為膽紅素結石或混合性結石,繼發性結石主要是膽固醇結石或膽紅素結石。在中國,膽總管結石癥較別國多見,約占膽石癥的30~40%。預後較膽囊結石癥差。

  肝內膽管結石癥 一般均原發於肝內膽管,也可先患膽總管結石,因膽道梗阻繼發肝內膽道感染,導致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其中以膽色素結石及混合性結石多見。結石可廣泛分佈於左右肝的肝內膽管,也可局限於一處,以左肝外葉最多見,因該處膽管彎曲度較大,膽汁引流更加不暢之故。在中國,肝內膽管結石癥的發病率遠較別國為高,一般約占膽石癥的25%左右。由於結石難以完全清除或清除後又復發,在三種膽石癥中預後最差。

  臨床表現和診斷 膽石癥的臨床表現各有其特點。

  膽囊結石癥 結石隨著膽囊的收縮或體位的改變而經常移動,對膽囊粘膜造成刺激和損傷,可以引起膽囊的慢性炎癥,病人感到右上腹悶脹不適、噯氣、消化不良、厭食油膩。較小的結石可以嵌頓在膽囊頸部或阻塞膽囊管,引起劇烈的膽絞痛或急性膽囊炎,可牽扯右肩部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和發燒,檢查右上腹有壓痛和肌緊張,有時可摸到腫大的膽囊。膽囊排空受阻後,若無感染則時間久後可變為膽囊積水,膽囊腫大,但無其他癥狀。有些膽囊結石可長期無任何癥狀,常在做腹部B型超聲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做開腹手術時,甚至在屍體解剖時才被發現。診斷除靠臨床表現及體征外,某些特殊檢查如B型超聲檢查和膽囊造影常有助於確診;少數結石經X射線平片檢查也可顯影。

  膽總管結石癥 結石在膽總管內容易造成梗阻,也容易招致感染。臨床癥狀的輕重取決於膽總管梗阻的程度和有無感染。多數患者既往有一次或多次急性發病史。當結石未造成膽總管完全性梗阻時,膽汁流動不受影響,繼發感染的機會就較小,病人常無不適。若既往有過發作,以後一段時間處於緩解狀態,也可暫時無癥狀。膽石在膽總管內因膽汁中固體成分的堆積而逐漸增大,還可因膽汁的流動而移動。終歸會移至膽總管下端而造成完全性梗阻。若結石較大或外形不整齊,不能移動,膽汁隻能從結石和膽總管內壁之間的狹小縫隙中通過,發生完全性梗阻的機會也很大。病史較長者,發作漸頻,間期越來越短。典型發作癥狀是沙爾科氏三聯征,即腹痛、高熱和黃疸。腹痛多局限於劍突下,為陣發性絞痛,常伴有惡心和嘔吐;高熱和寒戰是細菌和內毒素在膽總管內高壓的情況下,經肝血竇進入血循環的敗血癥表現;黃疸為梗阻性,發作後逐漸加重。腹部檢查劍突下右側常有深壓痛,若並發急性膽囊炎,右上腹有壓痛及肌緊張。B型超聲檢查可發現膽總管及肝內管擴張,加以血清直接膽紅質含量增高,據此可診斷為梗阻性黃疸。

  肝內膽管結石癥 肝膽管結石常導致肝內膽管局限性狹窄,其上膽管擴張,結石即位於擴張的膽管內。同時感染易擴散為膽管周圍炎,加以長時期淤膽,致使受累的肝葉萎縮和纖維化。若肝臟廣泛長期受到損害或結石遍佈左右肝管,最終將演變為膽汁性肝硬變,預後不良。肝內膽管結石癥的臨床表現不典型。若合並膽總管結石或膽囊結石,則表現為膽總管結石或膽囊結石的癥狀。有些病例僅有肝區輕度不適。急性感染發作時出現高燒、肝臟腫大、肝區有明顯叩痛。一側肝葉或局部肝段的膽管結石,常無黃疸或隻有輕度黃疸,經皮經肝膽管穿刺造影和 B型超聲檢查,對診斷很有幫助。

  治療 本病患者應進低脂飲食,因脂肪可使膽囊收縮,容易誘發膽絞痛。

  膽囊結石 結石數量少或塊粒小、無明顯癥狀者,可以口服中西藥物(如中藥排石湯和利膽素、去氫膽酸、硫酸鎂等),增進膽汁排泌,以利結石從膽道排出。若結石性質屬膽固醇性結石,可試服鵝去氧膽酸或熊去氧膽酸。這兩種藥物可使膽汁內膽固醇的分泌和總膽固醇的排出量減少,增加膽鹽的成分,提高膽汁對膽固醇性結石的溶解能力,使膽石縮小或消失。不過這類溶石療法對膽色素結石無效,需長期服藥至少1年以上,還可產生腹瀉或血清轉氨酶增高的副作用。膽囊結石大而多,癥狀重者,則宜外科手術治療。1986年在臨床開始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直徑大於2cm的結石,90%以上可被粉碎,1年結石排凈率50%左右。排凈後1年有10%的結石復發率,效果不盡滿意。膽囊置管註入溶石藥物,仍在試用階段。

  總膽管結石 治療原則是切開總膽管,取出結石,手術宜在急性發作間歇期間進行。若急性發作有沙爾科氏三聯征時,常已發展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總管炎,很容易出現休克,應進行輸液和抗生素治療,做初步準備後及早手術作膽總管切開及減壓引流。若伴有膽囊結石和急性膽囊炎,應同時切除膽囊。若病情嚴重,不能耐受較大的手術,可先行膽總管引流或膽囊造瘺術,也可先行經皮經肝膽管穿刺置管引流,等病情好轉後再行擇期手術。

  肝內膽管結石 治療比較困難。結石少、無明顯癥狀者,不一定要手術治療。結石多、癥狀重時,應爭取在無急性發作時擇期手術。手術方法須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采用,首先盡可能通過膽總管或肝管切開取凈結石,若不能取凈,可做相應部位的膽管和空腸吻合或膽總管下端括約肌成型術,以利於殘餘結石的排出。若受累的肝葉,特別是左外側葉已有萎縮時,可作肝葉切除。若有肝內膽管狹窄時,也需采用狹窄切開,置管支撐,或者采用相應的腸管內引流手術。術後T形管造影,若有殘餘結石,可通過T形管竇道用纖維膽道鏡一次或分次將殘石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