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水雷作戰和反水雷作戰的統稱。是海軍的重要作戰樣式之一。包括使用水面艦艇、潛艇、飛機佈設水雷障礙與抗擊敵方佈設水雷、掃除其水雷障礙等作戰行動。基本目的是,毀傷敵方艦船,限制其行動,保障己方艦船的行動自由。

  使用水雷作戰主要是佈設水雷障礙。根據作戰任務,可佈設攻勢水雷障礙和防禦水雷障礙。攻勢水雷障礙佈設於敵方控制的海區,用以封鎖其基地、港口和航道。防禦水雷障礙佈設於己方控制的海區,與岸防兵火力配合,構成海上雷炮陣地,以保保護基地、港口和沿岸交通線重要地段,加強抗登陸防禦和掩護瀕海的陸軍。水雷障礙可以根據作戰方案預先佈設,也可以根據情況臨時機動佈設。佈設水雷障礙應:有適當的正面、縱深、密度和盡可能大的抗探、抗掃能力;嚴密組織計劃,選定佈雷區域和水雷類型;正確使用各種佈雷兵力及民船,迅速、隱蔽、準確和安全地實施;臨時機動佈設水雷障礙,要能在預定的時間和方向上限制敵方艦船行動。

  反水雷作戰主要是打擊敵方佈雷兵力,掃除其佈設的水雷障礙。方法是:嚴密組織偵察,及早發現敵方佈雷征候;先敵行動,以水雷或兵力封鎖敵方基地、港口、航道,限制其佈雷行動,或以伏擊、襲擊等戰法,打擊其行動的佈雷兵力;建立防雷觀察體系,掌握敵方佈雷動向,及時標定雷位和通報雷情,為己方艦船選擇隱蔽的迂回航線;對獲得的敵方水雷進行拆卸、剖析,研究其性能、工作原理和排除方法,並適時進行掃雷、獵雷和排雷作業,清除水雷障礙;對己方艦船采取消磁、消音等措施。

  早在明嘉靖年間,明軍就將水雷武器用於海戰。在近代海戰中,曾廣泛采用水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佈設水雷約31萬枚,擊沉、擊傷各型艦船近千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佈設水雷約80萬枚,擊沉、擊傷各型艦船2700餘艘,其中1945年美軍在日本沿岸水域佈設的1.2萬枚水雷,毀傷日本艦船670艘,共140萬噸,占當時日本艦船總噸位的3/4。1950年10月,朝鮮人民軍在元山港外佈設防禦水雷障礙,迫使美軍登陸部隊延遲瞭登陸時間。反水雷作戰任務艱巨,要動用大量兵力。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動用掃雷艦艇1500艘,德國海軍動用1600艘,投入反水雷作戰。美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動用350餘艘掃雷艦艇,對登陸海域掃雷。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雷武器的性能正在不斷提高,出現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將具有鑒別目標和自動攻擊的能力;掃雷和獵雷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在未來海戰中,水雷戰的地位將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