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末傳入中國,20世紀初期得到傳播。最初,中國人從接觸歐洲的各派社會主義學說中,知道瞭馬克思的名字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零星片斷。1899年由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月刊)分期刊登瞭英國進化論者頡德所著《社會進化論》前三章的中文譯文,其中提到瞭馬克思及其《資本論》,這是中國最早涉及馬克思主義和出現“馬克思”譯名的中文出版物。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提到“麥喀士(馬克思),日爾曼人,社會主義之泰鬥也”。其後,《近世社會主義》一書摘譯瞭瞭《共產黨宣言》的片斷。1906年朱執信在《民報》上發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傢小傳》,部分地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的一些要點。1912年孫中山在《社會主義派別及其批評》中,稱贊馬克思“發闡真理,不遺餘力”。但在當時的中國人中知道上述內容的人很少,即使是先進者也不能區別馬克思主義同其他社會主義派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的民族經濟有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孕育著新的革命,為先進思想的傳播開辟瞭道路。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經過五四運動,逐漸形成強大的社會思潮。1918年下半年,李大釗先後發表瞭《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佈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和歌頌俄國十月革命。他指出,俄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性質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偉大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他滿懷信心地指出:“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表自己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闡述瞭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指出這三個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而階級競爭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較系統、完整的介紹,標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進入瞭一個新階段。他還幫助《晨報》副刊發表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全譯本等,並開辟瞭《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他曾在北京大學和北京高等女子師范開設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1920年3月北京大學秘密組織瞭“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翻譯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如《二十世紀俄羅斯革命》、《評政治》、《社會主義批評》等,認為“改造中國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學說”。同時孫中山和國民黨指導、支持下創辦的《建設》和《星期評論》雜志,也刊登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文章。

五四運動後出版的部分馬列主義著作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陳望道譯)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到中國,上海率先成立瞭社會主義青年團,接著上海、北京、武漢、濟南、長沙、廣州等地相繼建立瞭共產主義小組,使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開始有組織地進行。《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傢與革命》等中譯本也相繼出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把《新青年》作為機關刊物,還創辦瞭《共產黨》月刊,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並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派別和思想也進行瞭批判和鬥爭。毛澤東在長沙曾通過《湘江評論》和《新民學會》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繼而創辦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起瞭顯著作用。周恩來先在天津後在法國留學生中努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同時,楊匏安、李達、蔡和森、惲代英、鄧中夏等對宣傳馬克思主義也作出瞭積極的貢獻。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