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用以專指今四川西昌地區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羅羅人及其居住地的名稱。又譯羅羅思、魯魯廝,或作羅羅章。“羅羅”即今彝族,“斯”、“思”、“廝”是蒙古語複數語尾-s的譯音,“章”則為地區之意。唐於此建越嶲郡,後為南詔所並,置建昌府,當地人稱建都,故此地原有越嶲、建昌、建都等名稱。兀良合臺鎮大理時,羅羅斯各部降,後又叛。元世祖忽必烈時平服後,設羅羅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總轄其地,治建昌,隸四川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撥屬雲南行省,改為羅羅斯宣慰使司兼管軍萬戶府府,定制轄建昌等三路一府,羅羅斯由此成為這個地區的專名。羅羅斯宣慰使司設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二員,起初都由朝廷任命,以後也並用世襲土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罷宣慰使司,置建昌衛指揮使司,三路一府改為四府,分別隸屬四川都指揮使司和佈政使司,羅羅斯之名便不再用。

  

參考書目

 杜玉亭:《元代羅羅斯史料輯考》,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