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

  英國早期派遣來華的官方代表團。由前駐俄公使、孟加拉總督馬戛爾尼(1737~1806)任全權大使。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9月,他率領由科學傢、作傢、醫官及衛隊等九十人組成使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畫等等六百箱禮品,乘船自樸次茅斯港啟程。使團帶有英王慶賀乾隆帝八十三歲壽辰的信函和國書。英國政府訓令使團向清政府提出“改善”貿易條件、互換常駐使節等要求;事先並通過東印度公司,通知兩廣總督,要求清帝準予直接進京晉見。

  乾隆帝對英使首次來華極為重視,並準其所請,指派大員在天津迎接。1793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大沽,旋由接待大員陪同經北京前往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關於覲見禮節,馬戛爾尼拒絕按中國傳統行跪拜禮。軍機大臣和珅在熱河約見使團,馬戛爾尼稱病不見,隻派副使斯當東前往要求舉行談判。乾隆帝稱該使“妄自驕矜”,對其來華別有所圖,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順其國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禮。

  9月14日,馬戛爾尼在熱河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乾隆帝,正式遞交國書並參加萬壽節活動。馬戛爾尼多次想與和珅討論兩國貿易和建交問題,均無結果。10月3日,英使提出書面要求六點:①準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地貿易;②準英商仿俄羅斯商人之例,在北京設貨棧;③於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④在廣州附近辟一地,準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⑤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貨得免稅或減稅;⑥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佈關稅額例,以便遵行。乾隆帝以所請與“天朝體例”不合,一一駁回,並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貿易,否則必遭“驅逐出洋”。至此,馬戛爾尼的使命歸於失敗。10月7日,使團一行乘船由運河南下杭州,然後改行陸路至廣州離境,於次年9月回到英國。

  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是為本國商品打開中國市場的一次嘗試,帶有炫耀資本主義實力和文明、強行開拓殖民利益的意圖。清政府嚴正地拒絕瞭英國無理要求,維護瞭中國主權,但同時又堅持閉關自守,反對擴大兩國正當貿易,也不利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