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種用於撞擊的長柄兵器。又作“杸”或“祋”。據文獻記載,殳長一丈二尺(約3米餘),柄為竹木質,呈八棱形,在柄端安有金屬的殳頭,稱為“首”。一般認為殳是由原始社會中狩獵用的竹木棍棒發展而成。

  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制,從出土實物看,可分無尖鋒和有尖鋒兩類。湖南省長沙市戰國楚墓出土的殳首,象個平頂的圓套筒;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圓套筒頂端有棱角(見圖),這些殳屬於無尖鋒類。而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戰國初期的殳,頂端有尖鋒,呈三棱矛狀,並在鋒後裝有帶尖刺的銅箍,其上銘文“曾侯之用殳”。(參見彩圖)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殳首

戰國時期殳(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潘炳元攝

  在有關商朝的文獻中,未見到殳的記載。周朝把殳列入“車之五兵”,是實戰兵器。帝王或諸侯出巡時,前導勇士也執殳開道,即所謂“旅賁以先驅”。戰國時期,步兵、騎兵的地位上升,由於殳的殺傷作用差,隻作為侍衛的守備兵器,是“步卒五兵”之一。《司馬法》說“執羽從杸”,說明殳還同旂旆並用,又是軍事指揮的一種標幟。漢朝以後,殳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