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軍事統帥。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羯族。初名,字世龍。出身於部落小帥之傢。

  石勒少時行販於洛陽,種田於武鄉,一度逃荒至雁門(今山西代縣)。20歲時被晉並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掠賣到山東茌平師懽傢為奴,不久被放免,與牧苑的牧率汲桑相識。西晉永興二年(305),與汲桑同隨成都王司馬穎舊將公師藩在河北起兵反晉。因擅長騎射,作戰勇敢,任前隊督。公師藩死後,汲桑再次起兵,以石勒為前驅,破魏州,入鄴(今今河北臨漳西南),斬司馬騰。旋又渡河南進,與晉濮陽太守茍晞相持數月。永嘉元年(307),石勒兵敗,投漢王劉淵,被封為輔漢將軍、平晉王,統胡羯、烏桓兵7000人,後又加為督山東征討諸軍事。他長於攻戰,轉戰河北時,屢敗晉幽州刺史王浚所部;繼又馳騁江漢地區,連戰皆捷,力量日益壯大。五年四月,趁晉太傅東海王司馬越死於軍中,晉軍主力10餘萬轉赴東海(今江蘇連雲港附近)之際,石勒追殲之於寧平城(今安徽亳縣附近)。又在洧倉(今河南長葛境內)消滅自洛陽東逃的諸王,給西晉統治者以嚴重打擊。接著與漢國始安王劉曜等圍攻洛陽,俘晉懷帝司馬熾。然後,進軍江淮。

  石勒在山東時,選強壯者5萬人為軍士,冀州(治今河北冀縣)諸郡前往歸附者達9萬餘人,勢力逐漸擴大。他建立君子營,與常山(今石傢莊東北)、巨鹿(今河北巨鹿西北)一帶的漢族士人合作,重用有才幹的趙郡人張賓為謀主,並采納其建議,決定先定河北,後爭雄天下。於是,在永嘉六年五月移軍北上,占據襄國(今河北邢臺)。六年末,王浚乘石勒立足未穩之際,率5萬人圍攻襄國。石勒出奇兵擒其主將鮮卑人段末柸,又予以釋放,分化晉軍,挫敗瞭王浚的進攻。建興二年(314),又以神速行動襲薊城(今北京),擒殺王浚。同時,向並州晉司空劉琨送質請和,麻痹對方,保障瞭襄國的安全。四年,石勒攻坫城(今山西昔陽西南),又打敗瞭劉琨部將姬澹所率10萬人的反攻,劉琨的長史李弘以並州(今太原西南)降。這樣,石勒便控制瞭並、幽、冀三州之地。他息境安民,積蓄力量;同時西附劉漢,南阻東晉奮威將軍祖逖北進,以鞏固其勢力。

  大興元年(318)劉曜繼漢帝位,改國號為趙(前趙),都長安(今西安西北)。次年,石勒亦自立為趙王(後趙)。兩相對峙,時有攻戰。祖逖死後,石勒先向河南發展,占有司、豫、徐、兗諸州,與東晉以淮水為界。後趙太和元年(328),石勒命其侄中山公石虎率眾4萬攻河東,欲窺長安,遭劉曜反擊,敗於高候(今山西聞喜北),退保朝歌(今河南淇縣)。劉曜進圍洛陽,後趙舉朝震驚,唯石勒認為劉曜帶甲10萬,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師老兵疲,一戰可擒。於是親率4萬大軍自大堨(即靈昌津,今河南浚縣境)渡河,集中步騎8.7萬與其決戰於洛陽城西,斬前趙軍5萬,俘獲劉曜。次年又擒其太子劉熙,滅前趙。至此,秦、隴地區氐、羌各族先後歸附。石勒基本統一中國北半部後,於建平元年(330)稱帝。三年後病故。

  石勒能納眾議,擇善而從,治國治軍,卓有建樹;雖在軍旅,仍不忘習文,常令儒生為他讀史,並有獨特見解。劉琨稱贊他:“攻城野戰,合於機神,雖不視兵書,暗與孫、吳同契”(《晉書·載記·石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