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簡稱。它是中國工農紅軍遊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戰術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包括著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兩個階段的作戰行動在內。

  十六字訣是從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遊擊作戰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於1927年10月轉戰到江西省西部的井岡山地區,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在實踐中取得瞭初步經驗。1928年1月,毛澤東東在遂川縣城主持召開瞭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前敵委員會、遂川縣委員會和萬安縣委員會聯席會議,總結瞭幾個月來開展遊擊戰爭的經驗和教訓,研究瞭進一步開展遊擊戰爭的問題。不久,敵人進攻遂川時,毛澤東避開強敵,率領部隊返回井岡山。敵人進攻萬安時,中共萬安縣委員會采用瞭“堅壁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的原則,同敵人進行鬥爭。同年4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後,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又指揮部隊,在遊擊活動和反對敵人“進剿”、“會剿”的作戰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瞭遊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的內容。現已查到的歷史文獻中,完整地提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原則的,以1929年4月5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前身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給中共中央的報告為最早。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第一次將其歸納為“十六字訣”。

  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基本特點出發,利用農村的政治、經濟和地理等有利條件,揚長避短,靈活機動,以求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敵人,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奪取遊擊戰爭的勝利。十六字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戰術體系的基礎,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

  十六字訣的提出,正確地解決瞭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以後在作戰指導上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革命戰爭戰略戰術理論的創造性的發展;對當時的和以後的中國人民革命遊擊戰爭起瞭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武裝繼續以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為指導,都取得瞭很大勝利。在長期革命戰爭過程中,作戰指導原則日益完善,雖然有瞭很大發展,出現瞭許多新的形式和內容,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十六字訣。它對未來反侵略戰爭的遊擊作戰,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