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領土主權而進行的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南大西洋,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衝,具有重要戰略地位。1833年,英國佔領該群島以來,英、阿雙方曾就該群島的主權進行多次談判,未獲解決,終於導致此戰。參戰兵力:英國艦船118艘(作戰艦艇40餘艘),飛機約270架(含戰鬥機60架),地面部隊9000人;阿根廷作戰艦艇22艘,飛機約370架(含戰鬥機約200架),地面部隊1.3萬人。

  4月2~29日為作戰的第1階段,阿軍登陸馬島與英軍戰略展開。4月2日,阿軍4000人在馬島登陸,島上英軍投降。3日,阿軍占領南喬治亞島。英國迅速作出反應,5日組成特混艦隊開往南大西洋;25日,攻占南喬治亞島;29日,艦隊主力抵馬島水域。4月30日~5月20日為第2階段,實施封鎖與反封鎖。4月30日,英軍開始對馬島實施海、空封鎖。5月2日,英核動力攻擊潛艇用魚雷擊沉阿“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4日,阿飛機以空艦導彈擊沉英“謝菲爾德”號驅逐艦。5月21日~6月14日為第3階段,實施登陸與抗登陸作戰。5月21日,英軍在聖卡洛斯港登陸,阿軍進行抗登陸。阿飛機先後以炸彈擊沉英護衛艦“熱心”號、“羚羊”號和驅逐艦“考文垂”號,以空艦導彈擊沉“大西洋運送者”號直升機運輸艦(由商船改裝)。但阿三軍抗登陸作戰不夠協調,空軍飛機損失嚴重,主要武器供應困難。6月14日,英國攻占馬島首府斯坦利港,守島阿軍停止抵抗。

  此戰結果是英軍重占馬島,被擊沉艦船6艘,擊傷12艘,損失飛機30餘架,傷、亡、被俘1200餘人;阿軍被擊沉艦船5艘,擊傷6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被俘1.37萬人。戰爭表明,在現代條件下,精確制導武器具有較大的戰鬥威力,對海戰樣式的變革已產生深遠影響,但傳統武器仍具有生命力;對海上艦艇編隊的主要威脅來自空中,編隊防空必須要有預警機、足夠數量的遠程截擊機和高效能的防空武器;電子戰系統對取得海戰的勝利起著重大作用;後勤保障的規模大,組織復雜。

被阿根廷飛機擊沉的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