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若幹個團(或旅)及戰鬥、勤務保障分隊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軍或集團軍。為基本戰術兵團。一般在上級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亦可獨立作戰。依任務、裝備和編成,區分為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機械化步兵師、坦克(裝甲)師、炮兵師、高炮師、空降師、航空兵師、空中機動師、海軍陸戰師等。在近代軍隊組織中,師的數量和品質常作為衡量作戰實力的標準。

  中國軍隊師的簡史 古代曾以“師””泛指軍隊,並以“師”為軍隊的一級組織。商朝軍隊已有師,為最大建制單位。卜辭中有“王作三師右中左”(《殷契粹編》·597 )的記載。西周也以師編組軍隊。金文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等記載。據《周禮·地官》稱,西周軍隊“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每師2500人。但是,許多歷史學傢認為,從金文和其他古籍看,西周時期不一定會有這樣規整的軍隊體系。以後,有些朝代沿用師的名稱,但是下轄單位和人數不一。清末,新軍設鎮,每鎮轄2個協和1個馬隊標、1個炮兵標,共12512人。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9月,南京臨時政府統一全國軍隊組織名稱,將清末軍隊的鎮、協、標改為師、旅、團。師轄2個步兵旅(每旅轄2個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團、1個工兵營、1個輜重兵營,全師約12500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建軍起就有師一級組織。1927年9月,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整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10月,南昌起義的部分部隊轉至廣東海陸豐,與當地起義農軍編成工農革命軍第2師;12月,廣州起義的部分部隊轉至花縣,編成工農革命軍第4師。其他一些地方的武裝起義部隊也先後組建瞭師。當時,各地紅軍的師並沒有統一的番號和編制。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不久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下轄第10師、第11師、第12師。1930年以後,有的革命根據地還創立以地區命名的獨立師、遊擊師,如黔東獨立師、瓊崖獨立師、閩東遊擊師、延邊遊擊獨立師等。1933年8月,又創立“少共國際師”、“農業工人師”和“店員工人師”。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組建瞭騎兵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編有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這些師分別執行戰略作戰任務。每師轄2個旅,共1.3~1.5萬餘人。新四軍編有4個支隊,後來發展成7個師。1941年11月,為適應遊擊戰爭的需要,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大部實行地方化,八路軍的師分別兼山東、晉綏、晉冀魯豫和晉察冀軍區,新四軍的師分別兼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皖、蘇南、皖中軍區。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對付國民黨將要發動的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瞭戰略部署,進行瞭整編。到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及6個野戰旅。1948年11月,全軍統一把縱隊改為軍,旅改為師。不久,又出現炮兵師、坦克(裝甲)師。在解放戰爭期間,還組建過擔負訓練新兵或改造俘虜任務的補訓師、預備師、教導師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於50年代又先後組建瞭工兵師、公安師、鐵道師、航空兵師、空降(傘兵)師、水兵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以後,各類師的武器裝備逐步更新,編制多次改革,戰鬥力不斷提高。

  外國軍隊師的簡史 18世紀上半葉,法國、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等國的陸軍中出現師,但編制不固定,戰時臨時組建。19世紀初,法國拿破侖一世組建瞭轄有步兵、騎兵、炮兵的師和獨立的騎兵師。1819年,俄國出現炮兵師。到19世紀末,許多國傢將師列為軍隊的一級基本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國傢軍隊的師逐漸發展成為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部隊、分隊的諸兵種合成兵團,一般轄2個步兵旅、1個炮兵旅(或團)及騎兵、工兵分隊,約1.2萬人。美軍的師采用3旅9團制,兵力達2.8萬人;後改為2旅4團制,兵力為2.2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在改進步兵師編制的同時,又建立一些新型師。美、蘇、德、英等國軍隊組建瞭坦克(裝甲)師和航空兵師。德軍的裝甲師由坦克兵、炮兵、步兵等部隊、分隊編成,是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機動兵團。蘇軍還組建瞭防空師和摩托化步兵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等國軍隊組建瞭空降師,美軍組建瞭海軍陸戰師。戰後,蘇、美等國軍隊發展瞭摩托化(機械化)步兵師,美國成立空中機動師,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傢取消騎兵師。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工業發達的國傢,對陸軍師的編制、裝備不斷進行改革,以增強獨立作戰、多種作戰和持續作戰的能力。主要有以下新的變化:①在師的類型上,增大瞭摩托化(機械化)步兵師、坦克(裝甲)師的比重。蘇軍的陸軍師分為摩托化步兵師、坦克師、空降師和炮兵師;美軍的陸軍師分為重型師和輕型師兩類,重型師包括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輕型師包括步兵師、空降師、空中突擊師;聯邦德國軍隊的陸軍師分為裝甲師、裝甲步兵師、山地師和空降師。②在師的編制上,更加合成化。蘇軍摩托化步兵師編有3個摩托化步兵團、1個坦克團以及炮兵團、防空火箭團、獨立戰術火箭團、獨立坦克營、反坦克營、直升機大隊等部隊、分隊,約1.4萬人。美軍的86型裝甲師下轄3個旅部、6個坦克營、4個機械化步兵營、3個支援炮兵營、1個戰鬥航空旅和通信營、防空炮兵營、軍事(電子戰)情報營等,共16500餘人。③在師的武器裝備上,普遍增強瞭火力,加速瞭裝甲化和自行化,發展瞭空中機動能力。蘇軍陸軍師的戰術火箭和美軍陸軍師的榴彈炮都可發射常規彈、核彈、化學彈,增大瞭殺傷威力。美軍陸軍師的榴彈炮還普遍采用增程彈和精確制導的炮彈。蘇軍坦克師和美軍裝甲師、機械化師的火炮已自行化。蘇軍摩托化步兵師還編有直升機18架,美軍86型裝甲師編有直升機21架、其他飛機96架。④增編瞭簡編師、動員(預備役)師。蘇軍摩托化步兵師和坦克師平時分為3類:第1類為戰備師,保持3/4以上編制員額;第2類為簡編師,保持1/2左右的員額;第3類為架子師,保持1/3左右的員額。第2、3類師采取配齊裝備、少配人員的辦法。蘇聯還建有一批戰時可升級為現役師的動員師。美、法等國也編組瞭類似的後備役師。現代陸軍師由於車輛多,裝備復雜,也產生瞭影響作戰行動的不利因素,如對地形、道路的依賴性增加;作戰物資的消耗量大,一旦補給不濟,部隊就難以機動和作戰;行軍路徑長,配置地域面積大,行動企圖易被對方發現,對空中掩護依賴較大;技術保障要求高,有些技術裝備維修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