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長城東段著名關口。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裡,關城北倚燕山,南臨渤海,為冀、遼之間的咽喉要地,清人贊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見彩圖)。隋開皇三年(583)築關,稱渝關。唐代以後關城漸廢。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徐達築城設衛,因其背山面海,稱山海關。關城雄踞山海狹口之間,周長逾4公裡,有東、西、南、北四門。東、西門外有羅城拱衛,關城南北兩側有翼城呼應。關城東、南、北三面有寬16米、深8米的護城河環繞。東門懸有“天下第一關””匾額,建有兩層城樓,高12米,上設箭窗68個。羅城以外有威遠城和多座烽火臺為前哨,構成堅固的防禦體系。萬歷七年(1579),抗倭名將戚繼光於南海口,砌石為壘,增築長城,高9米,長20餘米,猶如龍頭伸入大海,俗稱“老龍頭”。明末,又在老龍頭北,瀕海建寧海城,遂使山海關防禦體系更加完善。崇禎二至十一年(1629~1638),清軍先後由喜峰口、古北口等處多次進入關內,皆因山海關為明軍堅守,恐襲其後而退兵。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後進逼山海關,因明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招致失敗。今關城尚存,為著名遊覽勝地,有京沈鐵路經此。

長城東端的重要關口——河北山海關

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