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共和國位於非洲最南端,東、南、西三面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西北與納米比亞為鄰,東北與莫三比克、斯威士蘭接壤,北與博茨瓦納、辛巴威交界,萊索托在其東部境內。面積1222161平方公裡。人口3180 萬(1984),其中黑人占72.3%,白種人占15.8%,混血種人占9%。全國8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南非荷蘭語。首都比勒陀利亞。

  早期歷史 南非是南南方古猿化石的最早發現地。科伊桑人是南非最古老居民,長期過著漁獵和采集生活,他們繪制的洞穴壁畫和巖壁雕刻是人類原始藝術的瑰寶。

  公元3~7世紀班圖人移居德蘭士瓦和納塔爾。14~15世紀,班圖人已在高草原地區建立瞭比較穩定的農業居民區,其中一部分繼續向東南沿海移居。

  殖民者的入侵與人民的鬥爭 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開普半島。1657年荷蘭首批移民侵占科伊人土地。18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佈爾人)侵占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科伊人一部分被趕到內陸,一部分在佈爾人農場充當“仆役”,桑人在南非境內基本被消滅。

  18世紀70年代,佈爾人殖民擴張到開普東區班圖族科薩人居住的菲什河地帶。佈爾人強占牧場,奪走牲畜。科薩人奮起自衛,同殖民者進行瞭持續百年之久的戰爭,即卡弗爾戰爭。1779~1803年間為反擊佈爾人侵占土地,科薩人同佈爾人進行瞭3次戰爭。18、19世紀之交,納塔爾北部的祖魯人在恰卡領導下,兼並周圍許多氏族部落,建立祖魯王國。在奧蘭治河以北地區也產生瞭索托人、斯威士人和茨瓦納人建立的諸王國。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兩度占領開普殖民地,1814年英國的占領得到維也納會議的確認。初期英國把開普作為海軍基地,1820年開始移民。科薩人為保衛土地,半個多世紀內進行瞭6次反侵略戰爭。1853年,姆巴謝河、大凱河以西的土地全被英軍占領。英國在新占領地區最大限度剝奪非洲人土地,迫使失去土地的非洲人去充當歐洲人農場的雇工。英國在南非首創土著保留地制度。白人殖民者占有90%土地,非洲人隻保有10%土地。保留地裡土壤貧瘠缺水,地少人多,大半非洲人被迫外出替白人工作。

  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政策同佈爾人的奴隸占有制經濟發生沖突,加上其他的政治、文化因素,導致1836年佈爾人大遷徙。佈爾人強占瞭奧蘭治河以北班圖人大片土地,把非洲人趕出自己傢園。非洲人對入侵的佈爾殖民者進行瞭頑強的抵抗(見丁剛、莫謝希)。1843年,英國人從佈爾人手中接管瞭納塔爾。佈爾人大批離開納塔爾,集中到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地,建立瞭若幹個小國,最後合並成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英國為瞭籠絡佈爾人共同對付非洲人,分別於1852年和1854年承認這兩個佈爾人共和國獨立。

  殖民者加劇爭奪 19世紀60和80年代,在奧蘭治和德蘭士瓦境內分別發現蘊藏量極豐的金剛石礦和金礦。大批歐洲移民湧入南非。以礦業為中心的近代工業興起,城市建立起來,大批非洲人離開保留地流入礦場做工。

  英國為瞭控制整個南非領土,1877年兼並德蘭士瓦共和國,1879年征服祖魯王國。(見彩圖)德蘭士瓦的佈爾人對英國的統治極為不滿,於1880年12月向英軍開戰。英國因兵力分散,在馬朱巴山戰役中被佈爾軍擊敗,被迫承認德蘭士瓦內政完全自治。1896年起英國開始陸續向南非集結大軍,企圖以武力推翻佈爾人的德蘭士瓦共和國。1899~1902年爆發瞭英佈戰爭,英國人戰勝,並吞瞭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共和國。

祖魯戰爭——烏倫迪戰役(1879年7月4日)

  1909年英國議會頒佈南非聯邦法案。確定瞭英國人和佈爾人聯合統治非洲人的合作關系,規定瞭對白人和黑人的區別待遇。1910年英國將開普、納塔爾、德蘭士瓦、奧蘭治4個自治州組成南非聯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南非當局以參加協約國作戰為名,於1915年7月出兵占領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國際聯盟委任南非統治納米比亞。1949年4月,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非法並吞納米比亞。1961年5月南非聯邦宣佈退出英聯邦,成立南非共和國。

  非洲人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 南非當局一貫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南非黨的博塔-史末資政府在執政期間(1910~1923) 制訂瞭許多壓迫非洲人的種族歧視法律,1913年的《土著土地法》,嚴格限制非洲人取得保留地以外的土地。1948年國民黨上臺執政,它煽動白人對黑人的種族仇恨,為鞏固種族主義的統治,變本加厲推行種族隔離政策,制定瞭一系列法律,如《集團住區法》(1950)、《鎮壓共產主義條例》(1950)、《通行證法》(1952年修改通過)、《班圖人教育法》(1953)等,把種族歧視貫穿到經濟、社會和政治各方面。

  1912年在佈隆方丹成立瞭第一個非洲人全國性政治組織-南非土著國民大會,後改稱非洲人國民大會。非洲人國民大會領導非洲人對種族隔離政策進行積極的反抗,組織有計劃地破壞種族主義法律的活動。1929年成立的統一陣線組織非洲人權利同盟,規定每年12月16日為非洲人的民族節日-丁剛日(見丁剛)。1930年各地慶祝丁剛日,非洲人燒毀通行證,掀起反對種族歧視立法的運動。1944年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盟成立,提出《非洲人權利法案》,要求獲得南非白人所享有的充分公民權。非洲人國民大會成員由7000人發展到10萬人。1955年召開瞭有3000名代表參加的反對種族隔離的國民大會,通過瞭《自由憲章》,要求所有民族和種族應一律享有平等。1959年激進的民族主義者泛非主義者大會成立,提出結束南非白人統治的要求。1960年泛非主義者組織反對通行證法的抗議運動,警察在沙佩維爾打死打傷200多人。南非各地掀起抗議浪潮,先後有50萬工人舉行罷工,許多地區經濟活動陷於癱瘓。南非政府下令取締非洲人國民大會和泛非主義者大會,逮捕近2萬人。

  從50年代末起南非當局實施班圖斯坦制度,拼湊受其控制的黑人傀儡“國傢”。70年代中期以後,反對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鬥爭出現瞭新高潮。1976年1萬名黑人學生在索韋托舉行示威遊行,B.J.沃斯特政府下令開槍,打死600多人。這場大屠殺激起非洲人的激烈反抗(見彩圖)。開普敦發生巷戰,10多萬非洲工人舉行罷工。1977年為抗議白人政府槍殺學生領導人,19萬學生舉行抗議活動。南非政府取締瞭18個反對種族隔離的群眾組織,南非社會動蕩和緊張狀態日益加劇。南非共和國在全世界陷入極端孤立的境地,南非當局不得不在表面上放松某些種族隔離措施。1983年頒佈“新憲法”,1984年9月,P.W.博塔任總統。1987年5月,以博塔為首的國民黨再次當政。廣大黑人反對這次選舉,競選期間工人罷工,學生罷課。1989年,F.W.德克勒克當選總統。

南非索韋托慘案(1976年6月)

南非學生在紀念索韋托慘案6周年時遭到鎮壓(1982)

  南非當局一貫反對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對外不斷武裝入侵莫桑比克、安哥拉等鄰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傢同聲譴責南非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政策,使其不得不結束對納米比亞的武裝占領。

  

參考書目

 M.Wilson and L.Thompson,ed.,The Oxford History of South Af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73.

 T.R.H.Davenport,South Africa;a Modern History ,3rd edi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Canada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