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原稱西南非洲。位於非洲西南部,西臨大西洋,北與安哥拉、東北與尚比亞為鄰,東與博茨瓦納交界,東南部和南部與南非接壤。面積824269平方公裡。人口約為110萬(1983)。其中非洲人約占人口總數的81%,白人約占14%,混血種人占5%。居民以班圖人和科伊桑人為主。大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官方語言為南非荷蘭語和英語。首府溫特和克。

  15~16世紀,班圖人中的奧萬博人和赫雷羅人等陸續遷至納米比亞。定居於北方的奧萬博人從事事農耕,並掌握一定的冶煉技術。赫雷羅人定居於中部和北方部分地區,從事遊牧。科伊桑人(納馬人和佈須曼人)居於南方,是納米比亞最古老的居民。納馬人又稱霍屯督人,主要從事遊牧。佈須曼人則以狩獵和采集為生。殖民主義者入侵前,納米比亞境內還未出現國傢。

  殖民者入侵 1484年,葡萄牙人曾到達今納米比亞沿海。1802年,英國人開始在奧蘭治河以北設立瞭第一個傳教站。1878年,南非開普地區的英國人兼並瞭沃爾維斯灣。1883年,德國人A.呂德裡茨的公司以少量金錢和槍支,從當地酋長手中換得安格拉佩克納灣(即現今的呂德裡茨)。1884年,德國派遣戰艦前往納米比亞,占領瞭從奧蘭治河口到安哥拉南部邊界的全部海岸線,並逐步深入內地,1892年宣佈成立“德屬西南非洲”殖民地。

  在德國統治期間,殖民者迫使各部落酋長簽訂協定,使之屈服於他們的保護之下。殖民者還挑起部落之間的矛盾,使他們互相殘殺。德國殖民者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人民的反抗。1894和1896年連續發生部落起義,最主要的是1904~1907年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的起義,但均遭鎮壓(見赫雷羅人起義)。

  南非在納米比亞的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南非借口對德作戰,出兵占領納米比亞。1920年國際聯盟授權南非對納米比亞實行委任統治。當地人民不堪忍受南非白人的統治,先後爆發邦德爾斯瓦特人、雷霍博斯混血種人和奧萬博人的反抗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納米比亞成為聯合國托管地。南非要求兼並納米比亞,遭聯合國拒絕。1949年,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把納米比亞當作南非的一個省,在納米比亞實行種族隔離制和法西斯統治。1964年又實施奧登達爾計劃,按南非的模式在納米比亞推行班圖斯坦制度。

  納米比亞人民的武裝鬥爭 納米比亞人民為反對南非的非法占領和種族主義政策而展開瞭英勇鬥爭。1959年4月成立瞭奧萬博蘭人民組織。1960年6月改名為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它得到非洲統一組織和聯合國的承認。1966年8月26日在北部打響瞭武裝鬥爭的第一槍。這一天被聯合國定為納米比亞日。1975年以來該組織在安哥拉南部建立基地,堅持武裝鬥爭。此外還出現一些其他民族主義組織,如納米比亞全國陣線、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民主主義者等。

  1966年10月聯合國大會決議正式撤銷南非對納米比亞的委任統治,由聯合國對它直接履行職責。1968年6月聯合國大會將西南非洲重新命名為納米比亞。此後,聯合國安理會一再通過決議,要求南非給以納米比亞獨立,但南非拒不執行,並進一步控制納米比亞,致使納米比亞的獨立問題遲遲未能解決。納米比亞人民除進行武裝反抗外,還舉行罷工,1971年曾發生的流動工人大罷工,使采礦、漁業等重要經濟部門一度陷於癱瘓。1975年9月南非當局在溫得和克的特恩哈爾大廈召開納米比亞11個部落的制憲會議,在此基礎上成立瞭特恩哈爾民主聯盟,實行單方面選舉,組成多種族臨時政府。這個政府沒有得到任何國傢的承認,於1983年解散。南非又扶植一個由6個黨派組成的多黨會議,同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抗衡。1984年5月中旬,由贊比亞總統K.D.卡翁達召集,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多黨會議和南非3方代表團在盧薩卡舉行會議,尋求解決納米比亞獨立問題的方法。由於南非當局的頑固態度,會議未達成任何協議。1984年11月,安哥拉提出關於“在南部非洲建立和平與穩定”的一攬子建議,但遭南非拒絕。1985年6月17日南非在納米比亞成立“過渡政府”。6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566號決議,要求南非撤銷在納米比亞成立的“過渡政府”。1987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納米比亞局勢緊急會議。除安理會成員外,還有26個國傢和4個組織的代表作為觀察員參加。與會者要求安理會對南非政權實行全面的、強制性制裁,以促使納米比亞獲得徹底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