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山東省軍民創建的敵後抗戰基地。

  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為開展山東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關於迅速動員組織人民,建立統一戰線,積極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獨立自主地堅持山東抗戰的指示,自11月至翌年夏,先後在冀魯邊、魯西北、膠東、清河、泰(山)西、湖(微山湖)西、魯中、魯南、濱海等地發動武裝起義,開展遊擊戰爭,摧毀偽政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奠奠定瞭基礎。1938年5月,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12月改為山東分局),郭洪濤任書記。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山東各支起義武裝部隊恢復和使用八路軍遊擊支隊番號。12月,起義武裝統一編成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同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第343旅政治委員蕭華率旅機關一部到達冀魯邊,同當地抗日武裝會合,統一整編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創建瞭冀魯邊抗日根據地。第343旅第685團於年底到達湖西地區後,與山東縱隊挺進支隊合編為第115師蘇魯豫支隊,創建瞭以豐縣、沛縣為中心的湖西抗日根據地。為增強山東抗日遊擊戰爭的骨幹力量,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八路軍總部命令,第115師代理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於1939年春率師部及第343旅主力進入山東,先後與山東縱隊第6支隊、蘇魯支隊等部會合,開辟、擴大和鞏固瞭魯西、泰西、魯南抗日根據地。8月1日,八路軍第1縱隊在山東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及江蘇北部地區的八路軍部隊。10月,朱瑞接任山東分局書記,並兼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統一領導山東黨、政、軍、民工作。1940年6月,蘇魯豫皖邊區和蘇皖邊區劃歸中原局領導。年底,山東分局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包括魯西(含湖西)、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冀魯邊等,擁有人口1200萬,土地3.6萬平方公裡,成立瞭省參議會和行使政府職權的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並建立瞭1個行政主任公署,14個專員公署,95個縣抗日民主政府。第115師、山東縱隊及地方武裝發展到12萬餘人。1941年4月1日,山東分局將全省劃分為膠東、清河、冀魯邊、魯中、魯南和魯西6個區。7月,魯西區與冀魯豫區合並,由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直接領導。

  1941年和1942年,日偽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和“蠶食”,瘋狂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兩年中,千人以上的“掃蕩”達70餘次,萬人以上的“掃蕩”達9次,其中1941年冬對魯中沂蒙山區根據地的大“掃蕩”兵力達5萬餘人。這一時期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增派軍隊入魯,配合日偽軍夾擊八路軍,山東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和分割。至1942年年底,根據地人口減少到730萬人,面積縮小到2.5萬平方公裡。根據地軍民在極端困難的局勢下,執行“敵進我進”的方針,堅持開展對敵鬥爭,粉碎瞭日偽軍大規模的“掃蕩”和“蠶食”。為適應鬥爭形勢的需要,根據地黨政機關和部隊進行瞭精兵簡政。1942年8月1日,山東縱隊改稱山東軍區,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司令員。

  1943年,根據地實行瞭黨的一元化領導,並成立瞭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蕭華任政治部主任,轄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冀魯邊6個軍區,所屬部隊編成13個主力團。8月,羅榮桓接任山東分局書記。9月8日,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根據地劃分為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和冀魯邊6個區,並先後建立瞭行政公署。這一年,山東軍區部隊針對日偽軍繼續以“總力戰”不斷“蠶食”根據地的情況,采取各種形式和靈活策略,廣泛開展群眾性遊擊戰爭和政治攻勢;在根據地內實行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從而扭轉瞭根據地極端困難的形勢。1944年1月,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並為渤海區,清河軍區與冀魯邊軍區合並為渤海軍區。1944年和1945年春、夏季,山東軍區部隊連續發起攻勢作戰。1945年8月,山東軍區部隊分5路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經一個多月的連續作戰,殲滅日偽軍6萬餘人,擴大瞭山東抗日根據地。8月10日,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人民政府,黎玉任主席。

  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在八年抗戰中,共作戰2.6萬餘次,殲日偽軍50餘萬人。抗戰結束時,根據地發展到24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各級民主政府先後成立和逐步健全,並擁有一支27萬餘人的強大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