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直刺和紮挑的長柄格鬥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東漢以前因各地方言不同,又稱“鏦”(後俗寫為“槍”)、“鍦”或“鋋”等,柄稱為“矜”。騎兵用矛又稱“矟”或“槊”。矛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銅矛頭由中空裝柄的“骹”(或稱“筩”)與矛刃構成。骹的橫剖面呈圓形,側面常有環鈕,以便把矛頭更牢固地綁縛在柄上。矛刃一般有中脊,左右擴展成帶側刃的矛葉,並前聚成銳利的尖鋒。在河南省安陽市侯傢莊殷代王陵的墓道裡,曾發現瞭成捆放置的大量銅矛,每捆10支,這是殷王禁衛兵士的兵器。在1969~1977年對殷墟西區墓葬的發掘中,曾獲得銅矛70件。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隻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圖1)。矛柄的制作也更為精細,出現瞭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圈以兩層小竹片裹緊,塗漆,使柄堅韌而富有彈性。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積竹矛矜,長達297厘米。從戰國晚期開始,較多使用鋼鐵矛頭。如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鋼鐵兵器中,就有19件矛頭,都是帶有長骹的窄葉矛,矛頭長33~38厘米,其中有一件骹後接帶有孑刺的長莖,長達66厘米。但直到漢代,鋼鐵制造的矛頭才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加大並更加銳利。西漢時騎兵日漸成為軍隊的主力兵種,出現專供騎兵使用的長矛,稱為“矟”(“槊”)。據漢劉熙著《釋名》:“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丈八尺約合4米餘)。到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人馬都披鎧甲的重甲騎兵──甲騎具裝所使用的主要格鬥兵器就是矟。據《梁書·羊侃傳》記載,當時制成的矟長2丈4尺(約6米),羊侃試用時“執矟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直到唐代,矟一直被視為民間禁止持有的重要兵器之一。唐代以後,矛頭尺寸減小,更輕便合用。根據不同的戰術用途,矛的種類增多,《武經總要》中,載有步兵和騎兵使用的“槍”9種(圖2)。火器出現後,矛仍是軍中必備的冷兵器,一直與火器並用到清朝後期。

圖1 商周銅矛形制圖

圖2 《武經總要》槍九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