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於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峽構築的築壘配系。以當時芬蘭軍隊總司令C.G.E.曼納海姆的姓命名。舊譯“曼納林防線”。

  防線自穆裡拉至泰帕萊全長135公裡,最大縱深95公裡。它以抵抗樞紐部和支撐點為基礎,兩翼分別依託芬蘭灣和拉多加湖。由保障地帶、主要防禦地帶、第二防禦地帶和後方防禦地帶(維堡後方地帶)組成。工程構築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卡累利阿地峽對防禦有利的地形(森林、江河、湖泊、沼澤地),重視人工障礙物的構築和工事事偽裝。主要防禦地帶的工事構築最強,包括有25個抵抗樞紐部,最強的永備射擊工事能抗203毫米炮彈一發直接命中,野戰射擊工事能抗122~152毫米炮彈一發直接命中。第二防禦地帶主要構築野戰射擊工事。保障地帶(自蘇芬國境線至主要防禦地帶前沿,縱深15~60公裡)內構築有野戰前進陣地和大量的石樁砦、防坦克壕、崖壁、樹幹鹿砦、鐵絲網等障礙物,增強瞭防禦的彈性。整個防線預先構築的堅固射擊工事有2000多個。蘇芬戰爭開始之前,芬軍還大量設置瞭地雷場,破壞瞭可能被蘇軍利用的鐵路和橋梁等。

  由於蘇軍對芬軍依托曼納海姆防線進行防禦的能力估計不足,進攻準備不充分,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一開始,蘇軍就遭到較大傷亡,經過15天的艱苦戰鬥,才通過保障地帶,被迫放棄瞭從行進間突破防線的企圖。以後又經過近兩個月的周密準備,於1940年2月11日重新發起進攻,才突破防線。1941年6月德軍開始進攻蘇聯後,芬軍參與對蘇作戰,又重新占領瞭卡累利阿地峽部分地區,防線曾局部修復。1944年6月再次為蘇軍所突破,後被徹底摧毀。

曼納海姆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