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晉東南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日軍圍攻的戰役。

  1938年3月,八路軍第129師主力在邯(鄲)長(治)公路上先後進行的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使侵入晉東南的日軍後方交通運輸線受到嚴重威脅。日軍華北方面軍為解除後方威脅,從4個師團中調集3萬餘人的兵力,在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統一指揮下,由同蒲、正太、平漢鐵路線和長治、屯留等地出動,分9路向晉東南地區大舉圍攻,企圖將八路軍第129師等部和在這一地區的國民黨軍,圍殲在遼縣縣(今左權縣)、榆社、武鄉地區。

  八路軍從神頭嶺戰鬥中繳獲的日軍文件裡,獲悉日軍的圍攻企圖。為粉碎日軍圍攻,鞏固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總部決定,采取以一部兵力鉗制其他各路日軍,集中主要兵力擊破日軍一路的作戰方針。3月24~28日,由八路軍總司令兼東路軍總指揮朱德,主持召開東路軍將領會議,統一瞭反圍攻的作戰方針,確定瞭作戰部署,區分瞭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和國民黨軍各部的作戰任務,並佈置瞭動員群眾堅壁清野,加強縣、區、村人民武裝等準備工作。八路軍總部還令第129師第386旅和第385旅第769團及第344旅第689團,由遼縣以南轉移到日軍合圍線外的涉縣以北地區隱蔽待機;令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和第120師以部分主力向平漢、同蒲鐵路活動,鉗制日軍。

朱德司令(右)與第129師師長劉伯承(中)、政治委員鄧小平(左)研究作戰計劃

  4月4日,日軍開始圍攻。第108師團3個聯隊由長治、屯留和平定出動,南北對進,分3路向沁縣、武鄉和遼縣進攻;第20師團1個聯隊由洪洞向沁源進攻;第109師團1個聯隊和2個大隊由祁縣,太谷和榆次分兩路向沁縣和闊郊、馬坊進攻;第16師團一部由元氏、贊皇、邢臺和涉縣分3路向九龍關、漿水鎮和遼縣方向進攻。至11日,由榆次出動的第109師團2個大隊,被八路軍第129師獨立支隊阻滯於道坪、闊郊、馬坊一帶。由祁縣、太谷出動的第109師團1個聯隊攻占子洪鎮後,被防守該地的國民黨軍第94師、第169師和當地八路軍地方遊擊隊,阻止於東西團城地區。由洪洞出動的第20師團1個聯隊,被決死隊和國民黨軍第17軍一部包圍於沁源。由長治、屯留出動的第108師團2個聯隊,擊破國民黨軍第3軍的防禦,迅速從南面侵入沁縣、武鄉和襄垣、遼縣。由元氏、贊皇出動的第16師團1個大隊,被八路軍第129師遊擊支隊和當地遊擊隊阻滯於贊皇以西地區。由邢臺出動的第16師團1000餘人,被八路軍第129師先遣支隊等部阻滯於營頭、漿水以東。由涉縣出動的第16師團2個大隊,被國民黨軍騎兵第4師阻滯於麻田地區。由平定、昔陽向和順、遼縣進攻的第108師團的1個聯隊,在八路軍第129師各遊擊支隊和地方武裝的阻擊和側擊下,於14日才進至遼縣、芹泉地區。至此,9路日軍,除屯留、長治、平定出動的3路外,其餘6路分別被阻於馬坊、東西團城、沁源、麻田、漿水以東、九龍關以東地區。而侵入晉東南抗日根據地腹地的日軍第108師團部隊,由於不斷遭到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和當地遊擊隊的打擊,加之廣大群眾實行堅壁清野,陷入瞭饑餓疲憊和被動挨打的境地。

  在日軍主力第108師團已被削弱,其他各路進攻的日軍均被阻止的情況下,八路軍總部即令第129師主力及第689團,由外線轉回內線,進至武鄉以北地區,尋機打擊進入根據地腹地的日軍主要一路。4月15日,侵占武鄉縣城的日軍第108師團第117聯隊及配屬的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共3000餘人,北犯榆社撲空,急忙回竄武鄉。黃昏後又放棄武鄉,連夜沿濁漳河東撤。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副師長徐向前果斷地決定:部隊迅速發起追擊,在運動中消滅這股日軍。具體部署是:以第772團和第689團為左縱隊,以第771團為右縱隊,沿濁漳河兩岸山地實施平行追擊;以第769團為後續梯隊,沿武鄉、襄垣大道跟蹤追擊。16日晨,八路軍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截住瞭東撤日軍的大部,隨即發起突然猛烈的襲擊,將日軍截為數段,壓縮到狹窄的河谷裡。已過長樂村的日軍,為解救其被圍部隊,以1000餘人回援,向八路軍左翼發起猛攻。激戰至14時,日軍1000餘人從遼縣來援。17時,又有日軍1000餘人從遼縣來援。此時,被圍困於河谷的日軍已被殲滅,第129師首長遂令部隊主動撤出戰鬥。此次戰鬥,共殲滅日軍2200餘人,繳獲許多戰利品。八路軍第772團團長葉成煥光榮殉國。長樂村戰鬥的勝利,對粉碎日軍 “九路圍攻”起瞭決定性作用。此後,其他各路日軍紛紛撤退。八路軍、決死隊、地方遊擊隊和國民黨軍立即轉入追擊。在沁源以南及沁縣、沁源間,在遼縣、和順間,繼續殲滅日軍一部。27日,困守在長治的日軍向南撤退,在高平以北的張店、張度嶺和高平以西的町店,又連遭八路軍第344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的截擊,被殲近1000人。至此,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被徹底粉碎。

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八路軍第129師部隊繳獲日軍的部分戰利品

  此役經歷23天,共殲日軍4000餘人,收復沁縣、榆社、武鄉、遼縣、沁源、屯留、長治、黎城等縣城18座,鞏固和擴大瞭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並為八路軍向冀南、豫北平原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