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敵後最早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亦稱晉察冀邊區。

  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八路軍第115師,在山西北部平型關首戰告捷後,主力南下。該師政治委員聶榮臻,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率師獨立團、騎兵營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及地方工作團等共約2000人,以五臺山為中心開闢山西、河北、察哈爾(今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3省邊界地區敵後抗日根據地,至11月初相繼收復淶淶源、蔚縣、曲陽、平山、繁峙、渾源等20餘座城鎮,部隊發展到1萬餘人。同時,在冀中、平西(今北京西部)等地也開始建立瞭河北遊擊軍等抗日武裝。不久,原國民黨軍第53軍第691團在冀中脫離南撤的國民黨軍,誓師抗日,改編為接受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自衛軍。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於五臺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4個軍分區。隨後,軍區部隊粉碎瞭日軍2萬餘人的“八路圍攻”。在抗日鬥爭勝利發展中,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晉察冀邊區於1938年1月10日在河北省阜平縣召開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瞭由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該委員會的成立,成為敵後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5月,冀中人民自衛軍和河北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同時成立冀中軍區,縱隊領導機關兼冀中軍區,轄4個軍分區。在平西成立瞭八路軍第4縱隊(後改編為冀熱察挺進軍)。6月,第4縱隊挺進平北(今北京北部)、冀東,策應冀東20萬人民舉行抗日武裝暴動。為加強敵後抗戰的領導,根據中共中央決定,1939年1月成立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彭真任書記,轄中共晉察冀(後改稱北嶽區)、冀中、冀熱察3個區委員會。到1940年底,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八路軍兄弟部隊配合下,多次粉碎日軍圍攻和“掃蕩”,取得齊會、陳莊、大龍華、黃土嶺等戰鬥的勝利,並參加瞭百團大戰。這時,根據地由察南、冀西、雁北發展到冀中、平西、平北、冀東,面積達20餘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200萬,抗日民主政權擴大到80餘縣,部隊發展到約10萬人,並通過學校和教導團培養瞭大批幹部。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稱贊晉察冀邊區為抗日模范根據地。

  1941~1942年,晉察冀邊區處於極端困難時期。日軍為控制華北,采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分割、“蠶食”和更加頻繁、殘酷的“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其中,有1941年日偽軍7萬餘人對北嶽區的“鐵壁合圍”,1942年對冀中區的“五一”大“掃蕩”,在冀東等地制造 “無人區”。抗日根據地縮小,冀中地區大部變為日軍占領區和遊擊區。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為瞭戰勝困難,領導群眾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堅持敵後抗戰的方針、政策和中央軍委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在軍事上采取“敵進我進”的方針,分兵深入敵後開展反“蠶食”鬥爭,並發動群眾廣泛運用地雷戰、地道戰和麻雀戰等遊擊戰術打擊日偽軍;在政治上堅持統一戰線政策,實行減租減息,團結爭取一切抗日力量;在組織上實行精兵簡政,壓縮編制和非戰鬥人員,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同時,開展瞭整風和生產運動。通過邊區軍民的共同努力,逐步取得反“蠶食”和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到1943年,根據地出現瞭恢復和再發展的局面。

  1944年,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偽軍展開主動進攻。一年中,共殲日偽軍4.5萬餘人,攻克據點、碉堡1600多個,收復大片土地。9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晉察冀邊區建立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4個中共區委員會和行政公署,下轄18個地委、專員公署和110多個縣。並在上述地區建立晉察冀軍區下屬軍區。1945年上半年,晉察冀軍區部隊為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連續發動春、夏季攻勢作戰。8月,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始大反攻,連續收復張傢口、山海關、秦皇島等70餘座城市,解放瞭西起同蒲鐵路,東至渤海、錦州,南臨正太與德石鐵路,北達多倫和赤峰的廣大地區,並抽調主力部隊和軍政幹部萬餘人挺進東北,進駐沈陽等地。1月,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改為中共晉察冀中央局,聶榮臻為書記。11月,成立察哈爾、熱河(今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各一部)兩省人民政府。

  八年抗戰中,晉察冀邊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創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進行瞭英勇的鬥爭,邊區部隊同日偽軍作戰2.8萬多次,殲日偽軍30.6萬餘人,民兵單獨和配合部隊作戰殲日偽軍2.8萬餘人。到大反攻結束,軍區部隊發展到32萬餘人,民兵發展到約90萬人,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