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又譯東塢王朝。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籲創建,故名。共曆十五代王。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籲。四十年戰爭時,東籲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早在明吉踰時,東籲就與阿瓦聯姻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地區,促進瞭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正當阿瓦王朝和白古王朝互相火拼、兩敗俱傷時,東籲卻在養精蓄銳,集結力量。1535年莽瑞體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1539年攻滅白古王朝,莽瑞體推行瞭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雇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七百人。1541年又攻占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莽瑞體去世時,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1551年,莽應龍(緬名勃應囊)繼位,完成瞭緬甸的第二次統一,為發展政治、經濟、文化,采取瞭一系列措施,政績卓著。但由於莽應龍對外連年征戰,使緬甸人民深受戰禍之害,從而導致1564年的白古農民起義,和1567年的大饑荒。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主重新割據。阿拉幹王朝封建主乘機率葡萄牙雇傭兵,並同東籲封建主聯合,於1599年攻占白古,俘獲緬王莽應裡(緬名南達勃因)。這時,東籲王朝危在旦夕,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瞭這一頹勢,占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瞭上緬甸半壁河山,史稱良淵時期。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瞭下緬甸的所有失地,特別是於1613年收復瞭被葡人占領的沙廉,把葡萄牙侵略者驅逐出緬甸,從而再次完成瞭緬甸的統一。

  他隆執政時(1629~1648),國富民強。他擯棄瞭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1638年他還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瞭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征稅和征調勞役的依據。

  東籲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東胡,亦稱底兀剌,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在底兀刺(即東籲)設宣慰使司。1425和1430年東籲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1583年莽應裡曾進犯雲南,被劉、鄧子龍率兵擊退,追至阿瓦。到緬王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1659年明朝末代皇帝永歷逃亡到緬甸。當時緬甸已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隻好引渡永歷以換取清軍撤兵。以後,東籲宮廷內部兄弟鬩墻,國王不斷更迭。英荷殖民者又乘機而入。早在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開始侵入緬甸。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又從內部動搖瞭東籲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占領首都阿瓦,結束瞭東籲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