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汶位於亞洲東南部的太平洋上,南面隔著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領域包括帝汶島東部、帝汶島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亦稱歐庫西飛地)以及北部附近的阿陶羅島(坎賓島)等。總面積18899平方公裡,人口65萬(1977),主要是馬來人和巴佈亞人,另有華人約3萬名,以及極少數的葡萄牙人及其後裔。居民多信奉拜物教,有20多萬人信奉天主教,少數居民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主要語言是以印尼語為基礎的特頓語。首都帝力。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咖啡是主要出口商品,約占出口額的85%。。(見彩圖)

正在捕魚的東帝汶漁民

  古代 公元14世紀時,中國元代人汪大淵在《島夷志略》裡,就曾對“古裡地悶”(即帝汶島)的位置、氣候、物產、民俗以及中國商人到帝汶進行貿易的情況作過記載。當時帝汶“有酋長”,居民“男女斷發,穿木棉短衫,系占城佈”,“市所酒肉價廉”,中國商人到那裡“以銀、鐵、碗、西洋絲佈、色絹之屬為之貿易”。

  殖民時期 1520年左右,葡萄牙人入侵帝汶島。1586年,帝汶島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和葡萄牙人進行香料貿易的據點。17世紀初葉,荷蘭派人到帝汶島與古邦王締結條約,並在古邦建立據點。1618年,古邦成為荷蘭殖民者的屬地,葡萄牙人遂遷移到帝汶東部的帝力活動。此後近三百年中,葡萄牙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為爭奪帝汶島的土地多次發生沖突和糾紛。1859年葡、荷訂立條約,瓜分帝汶島。東帝汶歸葡萄牙統治。葡屬帝汶的行政管理機構曾一度設在葡屬印度,1864年又移歸澳門總督管理,1896年葡屬帝汶成為自治殖民地。1904年葡、荷兩國確定葡屬東帝汶和荷屬西帝汶的分界線。1914年經過海牙仲裁法庭的調解,最後確定歐庫西飛地的邊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葡萄牙一直把東帝汶作為政治犯的流放地,以及掠取咖啡等資源的原料供給地,造成這裡經濟、文化極端落後的狀況。東帝汶人民曾不斷舉行起義,反抗殖民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帝汶曾一度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戰後,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卷土重來。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萄牙的“海外省”。1971年東帝汶獲得自治權。

  獨立 1974年4月,葡萄牙國內發生政變,新政府提出對海外領土“非殖民地化”的方針。1974年6月以後,東帝汶出現政黨活動,主要的政黨有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帝汶民主聯盟和帝汶人民民主協會。葡萄牙新政府與這3個政黨就東帝汶的歸屬問題進行談判,未獲結果。這3個政黨中,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堅決主張立即獨立,後二者主張與印尼合並。1975年8月,帝汶民主聯盟發動政變,觸發內戰,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在人民群眾支持下實行反擊,打敗帝汶民主聯盟,9月基本上控制全部領土。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發表獨立宣言,正式宣佈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但是,12月7日,印度尼西亞政府則派出海陸空軍大規模入侵東帝汶,占領瞭首都帝力。東帝汶人民在“不獨立,毋寧死”的戰鬥口號下,進行英勇的抵抗。1976年3月13日,帝力人民曾舉行起義,但被鎮壓下去。1976年5月31日,印尼軍隊在帝力召開“東帝汶人民議會”,作出一項“一致同意東帝汶同印尼共和國合並”的決議,1976年7月15日,印尼議會通過吞並東帝汶的“特別法案”,把東帝汶劃為印尼的第27個省。東帝汶人民堅決反對印尼的強行吞並,在以後的幾年裡,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和民主共和國政府領導人民在山區和農村堅持鬥爭。1983年3月革命陣線遊擊隊領導人同印尼駐軍司令會晤,達成停火協議。但不久,印尼軍方撕毀協議,戰火又起。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一成立,就得到49個國傢的支持。1976年8月在科倫坡召開的第5次不結盟國傢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堅決支持東帝汶人民維護獨立的鬥爭。聯合國大會第4委員會在1976年11月17日、1977年11月10日和1978年12月5日相繼通過關於東帝汶問題的決議,支持東帝汶人民爭取自決和獨立的權利。1985年,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挪威、瑞典以及西歐的一些國傢在一封公開信中,呼籲印尼停止鎮壓行動,並同東帝汶的代表舉行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