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1830年印尼人民在王子

蒂博·尼哥羅 領導下的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1816年,荷蘭王國重新恢復對印尼的統治。為瞭加強剝削印尼人民,荷蘭殖民當局襲用 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老辦法,恢復部分實物地租和部分強迫供應制;對農民、手工業者徵收包括過境稅、房屋遷移稅稅等34種稅收,同時還在政治上、經濟上削弱和剝奪封建主的特權。這些政策使日益尖銳的民族矛盾全面激化。

  蒂博·尼哥羅是解釋伊斯蘭教教義的權威,被教徒奉為“真主化身”。他的領地德卡列佐是教徒聚會的地方,成為宗教聖地。1825年7月,荷蘭殖民者借口開辟公路,破壞德卡列佐的伊斯蘭墓地,後又炮轟教徒聚會講學的王宮,還企圖逮捕蒂博·尼哥羅。蒂博·尼哥羅突出重圍,7月20日被迫在斯拉朗舉起義旗,各地6萬多農民、手工業者爭相參加。

  起義軍以斯拉朗為中心,采用遊擊戰術,不斷粉碎荷軍的圍剿,同時還乘勝進攻日惹。1825年10月,蒂博·尼哥羅建立瞭伊斯蘭封建王國,自稱爪哇蘇丹。1826年4月,起義軍分別開辟東北部、中部和南部3個新戰場。荷軍被迫龜縮在日惹、梭羅的幾個軍事據點。10月,起義軍領導集團出現矛盾,部分封建主反對依靠人民開展遊擊戰,主張陣地戰。10月15日,起義軍在卡窩克地區戰敗。反荷起義轉入相持階段。

  在相持階段,荷蘭殖民者在軍事上實行堡壘戰術,使起義軍處於被分割和包圍狀態。1827年8月,荷蘭殖民者收買起義軍首席顧問奇阿依·摩佐,削弱瞭起義軍力量。卡窩克戰役後,蒂博·尼哥羅重新恢復遊擊戰術,並且整頓軍事組織。1827年11月末,起義軍發動南望戰役,消滅大量荷軍。1828年3月,荷軍殘酷鎮壓南望地區的起義軍。起義進入低潮。

  在困難時期,由於荷蘭加緊誘降活動,封建主紛紛叛變。1829年8月,起義軍被迫轉移到格利爾山區。1830年3月28日,荷蘭假意談判,誘捕蒂博·尼哥羅。5月3日,蒂博·尼哥羅被流放到萬鴉老。起義終於失敗。

  這次起義使荷蘭殖民軍傷亡1.5萬人,耗費約2000萬荷盾,從而加深瞭荷蘭殖民統治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