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時期文學傢、哲學傢,實學的集大成者。字美庸、頌甫,號茶山,又號與猶堂、三眉、俟庵。祖籍全羅道羅州。1762年生於京畿道廣州郡的一個兩班傢庭。幼年攻讀儒傢經典和詩律。1776年開始研究實學。1789年文科甲科及第,歷任檢閱、弘文館修撰、京畿道暗行禦史、經學副承旨、兵曹參議、刑曹參議。1801年,在李朝鎮壓天主教時受到其兄牽連,被流配到長鬐,次年改流配康津,1818年回到故鄉。18年的流配生活,使他接觸到農村的現實,對其實學思想的發展產生瞭深刻的影響。。他以堅貞不屈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刻苦鉆研實學和西洋新學。有關哲學、歷史、文學、地理、政治、經濟以及語言等方面的主要著作均成於此時。被釋回鄉後,繼續潛心著述,卒成實學大傢。1836年卒。

  他繼承並發展瞭先行的北學派和星湖學派實學傢的思想。哲學上繼承“氣元論”的傳統,認為世界起源於物質性的氣即太極,主張隻有通過感覺方可認識外界事物,反對一切宗教的神秘論和迷信的宿命論;在科學技術方面,他認識到技術在社會生活上的巨大作用,並在修築水原城中自造起重機,還和樸齊傢等人一起推廣種痘法;在治學方面,反對“空理空談”和形式主義,主張結合實際研究學問;政治上反對門閥主義和世襲制,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勞動量多寡分配的“閭田制”;文學方面,反對單純“吟風詠月”和形式主義,強調文學的教育意義。

  他提出的社會經濟改革方案,有以往實學傢所沒有的創見,對朝鮮近代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著有《與猶堂全書》五百零三卷,最著名的著作有《經世遺表》、《牧民心書》、《毛詩講義》等。文學方面以漢詩、政論見長,《饑民詩》、《夏日對酒》、《貍奴行》是其著名的詩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