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世紀印度支那吉蔑族所建王國名。唐代或以其當時的都城名之,稱邑心國、伊賞那補羅國(īśānapura);或又以其民族名之,稱吉蔑、閣蔑(Khmer,今譯高棉)。宋代亦作占臘。

  該國原為扶南的北方屬國,位於湄公河中下遊,今柬埔寨北部和老撾南部。6世紀中崛起,7世紀中期取代扶南而為印度支那半島南部的大國。其領土包括今柬埔寨以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最盛時西與緬甸鄰接。唐神龍(705~707)後,分裂為陸真臘(又稱文單,今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和水真臘(今柬埔寨和越南西南部)二部,9世紀時復歸於統一。據《諸蕃志》載,宋時已都於祿兀(今柬埔寨吳哥),為其最繁榮的時期。13世紀時領有雉棍(一譯西貢)等屬郡九十餘處。15世紀中期遷都金邊。

  自616年(隋大業十二年)至15世紀50年代(明景泰年間),和中國通貢頻繁。623年(唐武德六年),真臘與唐廷建立聯系,此後從628年(唐貞觀二年)起,至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不斷遣使來華。唐玄宗在位(712~756)時,陸真臘王子曾率屬下二十六人來唐,被授予果毅都尉。《舊唐書·經籍志》有《真臘國事》一卷,當為記載該國史的第一部專著,惜已亡佚。元周達觀曾親歷其地,目睹吳哥盛景,歸國後撰《真臘風土記》一書。明鄭和下西洋時也經過該國。約15世紀時,真臘趨於瓦解,今柬埔寨和老撾等國的版圖方漸確定。元、明時期,中國古籍對今柬埔寨已開始采用幹不昔、甘不察、甘孛智、澉浦隻、甘破蔗、柬埔寨等對音。

  

參考書目

 夏鼐:《真臘風土記校註》,中華書局,北京,1981。

 蘇繼庼:《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