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賦稅輸納辦法之一,實際上成為一種加稅名目。征科賦稅有固定物品,官府根據一時所需,變而取之,謂之折變。按照規定,折變並用平估,使其值輕重相當,且以納月上旬時估中價準折,實際上卻往往增取其值,虧損人戶。如納麥在六月,州縣遂串通市司於五月中先減麥價,僅留三四分,待科折已定,即頓增價。大觀二年(1108),京西路以鹽錢、雜錢折變物料,孟州溫縣小麥實價每鬥為錢一百二十文,而折變隻作五十二文;潁州汝陰縣(今安徽阜陽)實價一百一十二文,折變隻作三十七文。陝西路糧價,大大觀四年已數倍於往昔,折變卻仍用熙豐之價,致使稅戶陡增六七倍之賦。按照規定,折變物色數額,須於起納前揭榜曉示,實際上卻往往臨時變更,反復紐折。如應納現錢,即小估價值令納綢絹,又以綢絹之值折納絲綿,復將所納絲綿回納現錢;以絹較錢,絹倍於錢,以錢較綿,錢又倍於綿。反復紐折,輾轉增加。南宋初,兩淮州縣一畝地的賦稅,經過紐折竟高達四五鬥,為正稅的四五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