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一。嬴姓,與秦同出於蜚廉之後。祖先造父,為周穆王禦,有功,封於趙城(今山西洪洞北),因以趙為氏。趙氏的後代趙夙事晉獻公,獻公封趙夙於耿(今山西河津南)。趙夙子趙衰(趙成子)事晉文公,徙居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趙衰的後代趙盾(趙宣子)、趙朔(趙莊子)、趙武(趙文子)、趙鞅(趙簡子)皆為晉卿。西元前453年,趙襄子與韓康子、魏桓子三分晉國。西元前403年,趙烈侯與魏文侯、韓景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為諸侯。趙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趙簡子居晉陽(今山西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將領土擴大到今山西東北部及河北蔚縣一帶。公元前425年,趙獻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其活動中心逐漸轉移到今河北東南和河南北部。

邯鄲故城平面圖

  戰國初期,趙經常與韓、魏聯合進攻別國,並向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林胡、樓煩、代、中山等)擴展。它首先滅代,後又助魏進攻中山,取得過一些勝利。戰國中期,趙與齊、魏爭奪衛,連年大戰。趙求救於楚,轉敗為勝。此後不久,被魏滅亡的中山復國。趙又與中山戰於房子、中人。公元前354年,魏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敗魏於桂陵。公元前333年,趙為禦北敵修築長城。其間,中山強大起來,一度圍攻趙的鄗地,對趙形成嚴重威脅。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他發奮圖強,重新開啟“胡、翟之鄉”。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與老臣肥義不顧天下之議,實行軍事改革,教民“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北略胡地。是年,趙攻中山到房子,次年,到寧葭,攻略胡地到榆中。又次年,攻取中山的丹丘、華陽等七邑,中山獻邑求和。公元前300~前296年,趙連續進攻中山,中山滅亡。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立太子何為王,是為惠文王,令其守國,而自號主父,率軍西北攻略胡地。公元前295年,公子章與田不禮乘趙主父、惠文王出遊沙丘之機發動叛亂。公子成、李兌起四邑兵平定叛亂,公子章逃入主父所住沙丘宮。公子成、李兌圍沙丘宮,主父餓死。趙惠文王時,趙國實力比較強大。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其後,趙還不斷進攻齊、魏,取得過一些土地。公元前273年,秦大敗趙、魏於華陽,史載斬首十五萬。公元前269年,趙大敗秦於閼與。公元前260年,秦、趙激戰於長平,秦軍大破趙軍,史載坑降卒四十餘萬,進圍趙都邯鄲。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公元前251年,燕派栗腹、卿秦攻趙,為趙將廉頗、樂乘所敗。公元前241年,趙龐煖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至蕞。公元前236年,趙攻燕,秦乘機攻取趙的閼與、橑陽、鄴、安陽等城,後又大舉攻趙,遭到頑強抵抗。趙雖兩次打敗秦軍,但兵力耗損殆盡。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辛勝破趙,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代,虜代王嘉,趙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