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傢、學者。又名絳,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出生於書香門第。早年曾受過嚴格的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教育,在杭州西湖“詁經精舍”從樸學大師俞樾受業。1894年中日甲午午戰爭以後,為挽救民族危機,投身變法運動,並參加強學會,又到上海任《時務報》撰述。其政治思想傾向雖與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相似,但他不同意康有為神化孔子、建立孔教的言論,對時人稱康為“教主”、“南海聖人”尤其不滿;再加上在學術上他是古文經學派,康、梁是今文經學派,門戶之見,有如冰炭,不久就分道揚鑣。

  1898年戊戌政變後,章炳麟遭通緝,避地臺灣,任《臺北日報》記者。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關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和音韻等方面的散論輯成《訄書》,成為近代文化思想的名著。同年夏,東渡日本,同孫中山相識。繼而返回上海,參與《東亞日報》編務。1900年7月,在上海參加唐才常發起的“張園國會”,因反對既“排滿”又“勤王”的宗旨,當場“宣言脫社,割辮與絕”,從此脫離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與孫中山正式結交,討論中國的土地、賦稅以及革命成功以後的政治和建都等問題,受到很大鼓舞。為瞭宣傳“排滿”民族革命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號召留日學生“雪涕來會,以志亡國”。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於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學社。同年6月在《蘇報》上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對康有為的言論逐條批駁,直斥光緒皇帝為“載湉小醜,未辨菽麥”,對革命則大加贊頌,從而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論戰拉開瞭序幕。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鄒容的《革命軍》發表後,清朝統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結,查封《蘇報》,逮捕章炳麟。章函告鄒容,鄒容不願讓章獨遭迫害,親到巡捕房投案,結果鄒容被判監禁兩年,章炳麟被判監禁三年。1904年章與獄外蔡元培等人聯絡,1904年在上海發起成立光復會。鄒容在獄中病逝。1906年章刑滿出獄,由孫中山派人接到日本東京,加入同盟會,並被委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積極參加與改良派論戰。1908年,《民報》被日本政府查禁,他嚴詞抗議無效,乃專事講學和著書。隨著革命運動的不斷發展,章炳麟和孫中山在思想上的分歧日益明顯。他同意孫中山提出的民族主義政綱,但對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都有不同看法,很快就和孫中山發生瞭分裂。1910年他和陶成章在東京重組光復會,並擔任會長,從此在組織上和同盟會脫離關系。

  武昌起義爆發後歸國,他與黎元洪及立憲官僚廣通聲氣,其言論行動大都對革命不利。公然鼓吹“革命軍起,革命黨消”,要求解散同盟會,並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出任會長。1912年3月,中華民國聯合會改為統一黨,他任理事,表示擁護袁世凱當大總統,建都北京。他先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總統府高等顧問、東三省籌邊使。直到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的案件發生後才南返,宣佈辭職,參與籌劃討袁。從1913年8月起,章被袁世凱軟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他往來於香港、廣州、雲南、貴州等地,想爭取西南軍閥的支持。旋因護法軍內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於1918年10月退隱上海,後遷蘇州設國學講習所。此時,章炳麟的思想日趨保守,他反對新文化運動,鼓吹“尊孔讀經有千利而無一弊”;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更為一些軍閥歌功頌德。章畢竟是個愛國主義者,“九·一八”事變後,他主張堅決抵抗日本侵略,強烈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同時,他還拖著老病之軀,努力著書講學,以肩荷民族文化為己任。1936年6月14日病逝於蘇州。章炳麟一生著述甚豐,被尊為經學大師,著作版本繁多,後輯為《章太炎全集》,現已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