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對據守海島、海岸之敵的渡海進攻行動。亦稱兩棲作戰。目的是奪取敵占島嶼、海岸重要目標,或在敵岸建立進攻出發地域,為爾後的作戰行動創造條件。這種作戰,按規模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性的登陸;按地理條件分為對開闊海岸和島礁區的登陸;按航渡距離分為近距離(一般航程一晝夜,並在岸基殲擊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內)和遠距離(航程兩晝夜以上)的登陸。登陸作戰的兵力輸送方式分為“由艦到岸”、“由岸到岸”和“綜合到岸”等幾種。

  簡史 登陸作戰,早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在古埃及、波斯、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傢之間相互征戰中已經出現。在中國春秋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有吳伐齊的登陸作戰行動。16世紀以前的登陸作戰,受艦船和武器裝備的限制,規模較小,方法簡單,作用有限。到17世紀,隨著艦船和武器裝備的發展,作戰規模逐步增大,組織形式不斷發展,作用地位也相繼提高。1661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組織龐大的艦隊,橫渡臺灣海峽,收復瞭中國領土臺灣,是17世紀登陸作戰史上的著名戰例之一。此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海外掠奪戰爭加劇,登陸作戰亦隨之增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登陸作戰的次數減少。特別是英、法於1915年先後在達達尼爾海峽兩次登陸作戰失敗後,有些國傢一度對登陸作戰信心不足。但日本趁西方列強在歐洲相互爭奪的時機,加緊向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滲透。美國也憑借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與日本在太平洋上爭奪。這樣,日美兩國,隨後是英國,對登陸作戰仍較重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交戰國出於軍事、政治和經濟鬥爭的需要,又出現瞭專門用於登陸的艦船,登陸作戰被廣泛運用,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戰役戰鬥的復雜性和激烈程度,都是空前的。其中戰略性的登陸,有德軍對挪威的登陸作戰,日軍對馬來亞、菲律賓及爪哇的登陸作戰,英美對北非、西西裡、諾曼底等的登陸作戰。在這些登陸作戰中,海軍陸戰隊成為登陸作戰的一支重要突擊力量;奪取戰區制空權、制海權,實施火力準備與火力支援,采取各種措施偽裝佯動,以空降兵配合正面登陸,選定高潮前與拂曉後實施登陸突破等,成為登陸作戰的常見手段。通過對數百次實戰經驗的不斷總結,使登陸作戰的理論得到瞭系統的發展。

  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為解放沿海島嶼,曾組織實施瞭多次不同規模的登陸作戰。1950年3至4月間,在沒有海、空軍配合的條件下,首次組織瞭解放海南島的登陸戰役,以帆船輸送5萬餘陸軍部隊,強渡海峽,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采取敵前登陸與偷渡、奇襲相結合,正面登陸進攻與敵後鉗制、打擊相結合的戰法,一舉成功,迅速地解放瞭全島。1955年1月,對解放一江山島的登陸作戰,是首次由陸、海、空軍和廣大民兵參加的聯合作戰行動。它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聯合登陸作戰的理論研究,提供瞭實戰經驗。

  現代條件下的登陸作戰 是陸、海、空軍合同作戰最復雜、最困難的作戰類型。主要特點是:作戰行動受海區自然條件影響大;強渡海區,敵前登陸,背水攻擊;戰況變化急劇,指揮協同復雜,後勤保障困難。組織實施登陸作戰的一般原則是:精心計劃,充分準備;隱蔽突然,出敵不意;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實施連續突擊;掌握制空權、制海權,保障作戰行動自由;實施高度集中統一指揮,嚴密組織陸、海、空軍協同動作;組織可靠的後勤保障。

  登陸作戰任務和實施 作戰任務主要由登陸兵、海軍艦艇編隊和直接支援的航空兵組成的聯合登陸兵團擔任。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通常組織兩個以上的聯合登陸兵團。為支援、配合和保障聯合登陸兵團的作戰行動,一般還組成空中支援集團、海上支援集團、空降兵集團、預備隊、登陸基地和登陸後方等。登陸作戰的組織實施,通常區分為組織準備、集結上船、航渡、突擊上陸、鞏固和擴大登陸場等階段。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通常還有先期作戰,包括奪取制空權、制海權,進行預先火力準備和預先掃雷破障等作戰行動。整個登陸作戰,由合成軍指揮員實施集中統一指揮。聯合登陸兵團在集結上船、航渡和突擊上陸階段的作戰行動,以熟悉兩棲作戰的海軍指揮員為主實施指揮。

  發展趨勢 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軍隊武器裝備的更新,未來的登陸作戰將具有一些新的特點:①奪取制空權、制海權和進行電子戰(見電子對抗),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反復激烈地進行,並貫穿於整個登陸作戰的始終;②實施火力準備與火力支援時,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份量增大,並可能使用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③登陸兵航渡時間將縮短,登陸地段的選擇范圍逐漸擴大;④空降部隊的比重增大;⑤登陸和垂直登陸將緊密結合,登陸兵的上陸(著陸)速度不斷提高。同時,隨著抗登陸立體化防禦空間的擴大,將增大登陸作戰的困難和復雜性,從而促使登陸作戰的組織準備和實施向著更加隱蔽迅速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