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杜魯門

  美國第33任總統(1945~1953)。1884年5月8日出生於密蘇裡州拉馬爾鎮。1901年獨立城中學畢業後,先後在獨立城一傢建築公司和坎薩斯城兩傢銀行任職。1906年到傑克遜縣,協助其父經營農場,積極參加民主黨黨的政治活動。1917年入伍。1918年,赴法作戰,晉至陸軍少校,1919年復員,在堪薩斯城開設男子服飾用品商店,後破產。1922年在密蘇裡州民主黨黨魁T.彭德格斯特支持下,被選為傑克遜縣東區縣法官。1924年在爭取連任時敗於共和黨人。1926年,被選為傑克遜縣首席法官,任職8年。1934和1940年兩次當選為聯邦參議員。是F.D.羅斯福“新政”的擁護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任參議院調查防務活動特別委員會主席。1944年當選為副總統。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後繼任總統。1948年競選連任總統獲勝,直至1953年1月。

  戰後初期,杜魯門政府削減軍工生產,促進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擴大就業機會。1946年成立原子能委員會,由政府控制原子能的研究和生產。1947年建立國防部、國傢安全委員會及其下屬的中央情報局。在他的推動下,國會於1947年通過(1951年實行)憲法第22條修正案,將美國總統的最長任期限制為兩屆(8年)。杜魯門在第2任期內實行“公平施政”,繼承“新政”的成果。在民權、社會保障等領域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如擴大社會保險、提高工資、增加養老金、建設住宅、接受外國難民等。與此同時,他嚴厲鎮壓戰後初期工人罷工,審訊和迫害美國共產黨領袖,下令對聯邦雇員進行所謂“忠誠調查”。在對外政策上,杜魯門出席波茨坦會議;作出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決定。戰後提出謀求世界霸權的杜魯門主義,推行復興西歐的馬歇爾計劃,組建北大西洋軍事聯盟;提出利用美國科學技術優勢,爭奪遼闊中間地帶的“第四點計劃”;支持中國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失敗後,又擴大侵朝戰爭;派遣第7艦隊武裝侵占中國領土臺灣,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使中美關系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杜魯門卸任後,著有《杜魯門回憶錄》,1972年12月26日在堪薩斯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