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初期,緬甸農民反帝反封建的武裝起義,由僧人薩耶山領導,故名。約從1880年起,印度人大量移入緬甸,其中的高利貸商“齊智”人,充當瞭英國的經紀人和侵略的爪牙。他們遍佈緬甸各地,主要集中在下緬甸農村,對農民進行高利貸剝削。由於利率奇高,農民無力償還本利,被迫把土地抵押給高利貸商和地主。農民除瞭繳納地租,借貸度日以外,還要負擔英國殖民政府的人頭稅、戶口稅、土地稅等。加之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穀價猛跌,農民抵押給印僑及地主的土地被沒沒收,負債累累,紛紛破產,反英情緒高漲。

  1929年僧人薩耶山秘密組織咖龍會(“咖龍”為緬甸傳說中能吞食毒蛇的神鳥。咖龍會會員以此為象征號召農民反對英國殖民者,爭取民族獨立),進行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準備工作。1930年10月28日夜,仰光附近沙耶瓦底地區農民推舉薩耶山為“咖龍王”,組織“咖龍軍”。薩耶山率領手持長矛大刀和農具的“咖龍軍”,舉行起義。當晚,起義軍襲擊瞭殖民政府的警察局,“咖龍起義軍”在頭幾天的戰鬥中,每戰必勝,繳獲瞭大批武器彈藥。11月12日,在咖龍會的會議上,提出“成立緬甸獨立政府”的要求;並選舉薩耶山為緬甸國王。起義很快地由沙耶瓦底地區擴展到卑謬、永盛、勃固、央米丁等縣,以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不到一個月,人數由起初幾百人的隊伍迅速發展到幾萬人的大軍。起義震撼瞭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緬甸的統治。

  起義初期,地主資產階級也加入反帝鬥爭的行列。但是由於農民急於解決土地問題,階級矛盾尖銳起來,反帝鬥爭轉變為反封建鬥爭。於是,地主、僧侶紛紛退出起義隊伍。英國殖民當局乘機調動大批軍隊加以鎮壓。1931年8月2日夜,薩耶山在撣邦的囊秋鎮不幸被捕。11月28日晨,在沙耶瓦底監獄被處以絞刑。128名起義者同時遇害。薩耶山犧牲後,各地的起義運動持續瞭三年之久,才被英帝國主義鎮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