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伊朗王朝(224~651)。又譯薩桑王朝。3世紀伊朗處於奴隸制解體過程中,薩珊傢族崛起於伊朗西南部法爾斯。王朝的始祖薩珊 (Sasan)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3世紀初其子帕佩克據法爾斯自立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爾達希爾一世(224~241在位)推翻帕提亞帝國,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稱“諸王之王”。他進而佔領原帕提亞帝國的廣大地區,建立中央集權的薩珊波斯封建帝國;又北征亞美尼亞,粉碎帕提亞遺族與大月氏人的聯合,鞏固瞭帝國的邊境。他以祅教(即瑣羅亞斯斯德教)為國教。

  沙普爾一世(241~272在位)使羅馬帝國受到3次極沉重的打擊。第3次大敗羅馬軍於埃德薩附近,俘羅馬皇帝P.L.瓦勒裡安 (260)。他所統治的領土共有27省,東境遠達今錫爾河流域和印度河的中上遊。沙普爾一世自稱“伊朗和非伊朗的諸王之王”。為瞭統治多民族的帝國的需要,他扶植摩尼所創立的宗教。他死後,摩尼教遭到迫害。

  4~5世紀,薩珊王朝與西鄰拜占廷帝國不斷進行戰爭,互有勝負;在東境則先後受遊牧民族-匈奴的一支匈尼特人和琮噠人的威脅。薩珊王菲魯茲(亦稱卑路斯,457~484在位)抵禦琮噠人,戰死。其時王室衰弱,貴族專橫。菲魯茲之子卡瓦德一世(488~496、499~531在位)企圖利用瑪茲達克運動抑制貴族專橫,498年被貴族推翻。501年他靠琮噠人的支持恢復瞭王位。菲魯茲和卡瓦德一世在位時,多次遣使北魏,與中國友好往來十分密切。

  卡瓦德一世之子庫斯魯一世(531~579在位)統治期間,帝國達於極盛。他在嗣位前3年,即與祅教僧侶合謀,鎮壓瞭瑪茲達克教派;嗣位後實行一系列改革。他根據土地面積、作物種類等規定一定數額的貨幣稅,代替以往征收實物無一定數額而在收獲之際任意苛索的舊制;依靠小貴族,即底赫幹 (dihqgan),讓他們擔任地方行政職務,從而降低少數世傢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約558年,他與西突厥聯合,擊潰琮噠。572年,為瞭斷絕拜占廷從海上取得中國絲綢的通路,薩珊王朝的軍隊占領瞭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也門。以後,拜占廷又與西突厥聯合,發動對伊朗的長期戰爭(572~590)。

  庫斯魯一世之子霍爾米茲德四世(578/579~590在位)繼續與拜占廷的戰爭。在國內,他企圖依靠基督教徒加強自己的地位,繼續執行抑制大貴族的政策,因而觸怒大貴族和祅教的僧侶,結果被推翻。其子庫斯魯二世(590、591~628在位)繼位不久,590年大貴族巴赫拉姆·朱賓自立為王稱巴赫拉姆六世。庫斯魯二世逃往拜占廷。591年,拜占廷皇帝莫裡斯發兵幫助他恢復瞭王位。602年,他以莫裡斯被害為理由,對拜占廷發動戰爭。他的軍隊征服瞭整個小亞細亞,洗劫敘利亞,占領安條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最後於619年占領埃及。他以此得到“帕維茲”(Parvīz,意為“勝利者”)的稱號。

  622年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收復小亞細亞,627年進至底格裡斯河中遊地區,準備攻取薩珊冬都泰西封。628年伊朗軍事貴族發動政變,殺庫斯魯二世,立其子卡瓦德二世為王。卡瓦德二世在位僅數月,病死。此後5年間,暗殺篡弒相繼,先後有10個王,都是大貴族和僧侶手中的傀儡。633年雅茲底格德(亦稱伊嗣俟)三世(633~651在位)即位,國勢已因與拜占廷的長期戰爭和帝國本身的內訌而大大削弱;637年阿拉伯人大敗薩珊軍於卡迪西亞,攻下泰西封。642年奈哈萬德之役決定瞭薩珊帝國的滅亡。雅茲底格德三世於651年在木鹿被一個磨坊主殺死。

  薩珊王朝時期的伊朗藝術,繼承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傳統並融合古代東方和西方的風格而有所發展。泰西封等地宮廷遺跡顯示出當時建築規模的宏偉,納克什·伊·盧斯丹等地的摩崖浮雕以粗獷豪放的手法表現“諸王之王”的神聖尊嚴。精美的金銀細工亦著稱於世 (見彩圖)。薩珊朝的絲織品豪華絢麗,其上繪有鳥獸、狩獵和各種植物紋樣,對拜占廷、埃及和中國都有相當影響。

薩珊王朝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