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1336年間日本後醍醐天皇實行的天皇親政的專制政治。主要發生在建武年間,故名。後醍醐天皇即位(1318)後不久即廢除院政,實行天皇親政,制定討幕計畫。幾經失敗後,於1333年5月借助各地農民和武士的倒幕力量打倒幕府(見幕府政治),6月天皇回到京都。次年1月改年號為建武,在天皇親政下,確立以朝廷為中心的政治體制。中央機構有重新恢復的最高決策機關“記錄所”;有新設的訴訟機關“雜訴決斷所”,軍事員警機關“武者所”和論功行賞機關“恩賞方”。地方則保留瞭原原有的國司和守護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在公傢(宮廷貴族)、武傢(武士)中選拔任命,但以公傢為主。天皇將北條氏領地優先分給後宮和貴族,恢復貴族、寺社的莊園治權,但對武士的土地要求卻未予滿足,從而引起絕大多數武士的不滿,另一方面天皇大興土木,修築宮殿,大大增加瞭農民的經濟和勞力負擔,也導致瞭農民的不滿。在這種形勢下,1335年7月,中興功臣足利尊氏以重建武傢政權為目標,舉起叛旗。1336年從九州攻入京都,另立光明天皇,11月開設幕府,12月後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建武中興遂以3年短命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