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犍陀羅地區為中心的佛教藝術。其範圍相當於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犍陀羅地區曾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西元前4世紀,犍陀羅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僧人來這裏傳佈佛教。其後,它又歸屬於希臘人建立的巴克特裏亞王國。巴克特裏亞諸王全面推行希臘化政策,影響瞭這一地區文化藝術的面貌。犍陀羅藝術萌發於西元前2世紀。米南德的錢幣上有象徵佛教的法輪標誌。但那時還沒有出現佛像。

  西元1世紀上半半葉,丘就卻在大夏故地建貴霜帝國。至迦膩色伽在位期間,其國都亦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城(今白沙瓦)。他重視文化藝術事業,提倡佛教。犍陀羅遂成為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佛教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大約從1世紀開始,藝術傢打破過去藝術作品不能直接表現佛陀的禁例,仿希臘神像創作大量具有希臘、羅馬藝術特色的佛像作品,後世的考古學傢即以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犍陀羅藝術。實際上,它是一種在當地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希臘、羅馬以至波斯的營養,以古典手法表現佛教內容的新的藝術形式。其主要特點是:身著希臘式披袍,衣褶厚重,富於毛料質感;人物表情沉靜;面部結構帶有明顯的西方特征,鼻直而高,薄唇,額部豐滿,頭發自然波卷;裝飾樸素,莊嚴穩健(見彩圖)。雕刻材料采用當地出產的青灰色雲母片巖,間有泥塑。以佛塔為主的建築,基座多方形,列柱常采用希臘柱式,座側浮雕佛傳故事。繪畫遺品很少,有的學者把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內的壁畫作為它的代表。

犍陀羅藝術——菩薩像

  犍陀羅藝術隨佛教傳播亦影響中國新疆和西北其他地區的石窟造像和繪畫。後期又受到薩珊王朝和笈多王朝藝術的影響。其衰落與赭噠人入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