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至唐代對中亞的一個國傢或地區的譯稱。古希臘人稱喀佈爾河為Kophen,罽賓為其音譯。關於這個譯稱的原文及其所指的境域,學術界異說紛紜,或以為指喀什米爾,或以為指卡菲裏斯坦,或以為指喀佈爾河中下遊。大多數學者都相信該譯稱的地理位置因時而異,漢、晉、唐代的罽賓各不相同。不少人認為漢代的罽賓主要指喀什米爾東部,晉、唐兩代的罽賓則為迦畢試(即卡菲裏斯坦),這一說法並不足信。實際上自漢至唐,罽賓均指卡菲裏斯坦至喀佈爾河中下遊之間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時期可能包括括克什米爾西部。

  公元前4世紀時,罽賓曾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其後屬巴克特裡亞之希臘王朝統治。公元前2世紀中,塞種一支越興都庫什山,占領喀佈爾河流域,取代希臘人成為當地的統治者,建都於修鮮城(或循鮮,南北朝作善見城,在今斯利那加附近),此即漢代之罽賓。這一塞種王朝的創建者可能為著名的國王毛烏斯。中國與罽賓建立關系始於漢武帝時。其後罽賓王斯巴拉革達瑪斯屢次欲害漢朝使者文忠,文忠與容屈王子陰末赴聯合,攻殺其王而立陰末赴為罽賓王。漢元帝時,陰末赴與漢使者趙德失和,將德囚禁,殺其副使以下70多人,後遣使者向漢朝上書謝罪。公元前30年陰末赴死,其子繼位,仍朝漢。約於公元前30年為塞種所滅。

  該國農業發達,盛產稻米。城市生活、商業、手工業都很繁榮。居民以擅長雕刻、建築、毛織、刺繡著稱。當時罽賓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條重要支線之上,罽賓商人經常來往中國。其金、銀錢幣模仿巴克特裡亞希臘王朝的形制而稍加改變,正面為國王頭像,背面為騎兵像。官方文字仍以希臘文為主。

  公元1~3世紀間,罽賓被貴霜帝國征服,發展成為佛教中心之一。當地僧徒來中國傳佈佛教者甚多,中國僧徒亦多住罽賓參拜佛跡和求法取經。貴霜帝國滅亡後,其王族殘餘勢力可能曾在這裡維持過一段時期。

  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有一塞種人(或粟特人)名馨蘗(可能即銘文中之Sena)者在卡菲裡斯坦重建罽賓王朝。這一王朝至少延續到公元7世紀末,此即晉至唐朝前期的罽賓,亦譯作迦畢試國。唐貞觀十一年(637),其王遣使獻馬於唐,太宗答賜以大量繒䌽。顯慶三年(658),其王曷擷支稱臣於唐,唐以其地置修鮮都督府,拜其王為修鮮等十一州諸軍事、修鮮都督。約在8世紀初,突厥首領阿耶率兵攻殺罽賓王而奪其位,此後之突厥族罽賓王朝即唐玄宗時代之罽賓。當時烏萇國(斯瓦特河谷)與犍陀羅國(今白沙瓦一帶)均附屬於罽賓。罽賓的政治中心遷到犍陀羅。開元七年(719),該國遣使獻天文經及醫藥秘方於唐,唐朝冊拜其王為葛邏達支特勤。天寶四載(745),唐朝又冊拜其王子勃匐準襲位為罽賓王兼烏萇國王。天寶九載(750),其王又遣大首領薩婆達幹與沙門舍利越摩赴唐,並請唐朝遣使巡按其國。翌年,唐遣中使張韜光率40餘人出使罽賓,於天寶十二載(753)到達其東都犍陀羅城。至乾元元年(758),罽賓仍遣使朝貢於唐,此後遂絕。罽賓一詞亦不再出現於中國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