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共和國位於西非,西瀕大西洋,西北與幾內亞比紹相接,北與塞內加爾、馬裡接壤,東南與象牙海岸交界,南與利比理亞和塞拉裡昂相連。面積245857平方公裡。人口641萬(1982),有20多個部族,富拉人(又稱富拉尼人,富爾貝人或頗爾人)約占總人口40%;馬林克人約占18%;蘇蘇人占8%,全國85%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首都科納克裡。

  幾內亞在有史記載之前就有人居住,最早在沿海定居的是巴加人。約在3世紀,在巴巴馬科和錫吉裡之間的兩個曼德人國傢,淪為加納王國的附庸。13~16世紀,幾內亞屬於馬裡帝國的版圖,馬林克人和蘇蘇人來此定居。15世紀中葉,富拉人遷入境內。1694~1776年,在富塔-賈隆和富塔-托羅先後形成瞭3個富拉尼人的神權國傢,伊斯蘭教在幾內亞廣泛傳播。19世紀中葉,伊斯蘭教的提加尼教團領袖哈吉·奧馬爾在丁吉拉伊建立瞭圖庫洛爾王國。

  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來到幾內亞沿海販賣奴隸和進行貿易。後來,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接踵而至。1842~1881年,法國殖民主義者在沿海和富塔-賈隆等地區與部落酋長簽訂瞭一系列“保護”條約。1885年柏林會議(1884~1885)後,幾內亞被劃入法國勢力范圍,稱南方河流區,隸屬法屬塞內加爾管轄。1891年,改為單獨殖民地,1893年,命名為法屬幾內亞。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聯邦的一部分。

  法國的入侵遭到幾內亞人民的頑強的抵抗。19世紀中葉,薩摩裡·杜爾統一瞭尼日爾河上遊馬林克人各國,建立瞭烏阿蘇魯王國。1882~1898年,薩摩裡·杜爾領導抗法戰爭,多次擊退法國殖民軍隊的進攻。20世紀初,幾內亞人民又掀起反法武裝鬥爭,其中以拉貝省的阿爾法·雅雅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

  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幾內亞各地建立瞭酋長區,奴隸制繼續存在,引進種植橡膠、咖啡、香蕉等經濟作物。為瞭進一步掠奪和控制幾內亞,1914年,法國還修建瞭自科納克裡至康康的鐵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內亞民族獨立運動蓬勃開展。1947年,A.S.杜爾創建幾內亞民主黨,作為法屬西非地區的非洲民主聯盟的一個支部,反對法國殖民統治,開展工會運動。1956年,根據法國海外領地根本法,幾內亞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7年,幾內亞民主黨在領地議會選舉中獲勝,杜爾出任政府委員會副主席。1958年9月,在對戴高樂憲法的公民投票中,杜爾領導幾內亞人民投反對票。10月2日,幾內亞脫離法蘭西共同體,宣告獨立,成立幾內亞人民革命共和國,杜爾任政府首腦。1961年起任總統。

  幾內亞獨立後,法國停止一切財政、技術援助,撤走人員、設備和資金。1958年11月,幾內亞國民議會通過憲法,實行一黨制,廢除酋長制,建立由民主黨領導的各級政權機構。1960年,幾內亞退出法朗區,發行自己的貨幣,將金融、貿易和公用事業收歸國有,建立瞭幾十個國營和合營的工礦企業,並宣佈土地和鉆石礦區為國有。1958年11月,幾內亞與加納共和國結成聯盟。1960年12月,與加納、馬裡組成非洲國傢聯盟。1962年民主黨提出要走非資本主義道路。1967年又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在杜爾總統執政期間,幾內亞政府重點發展工礦業,農業發展緩慢。

  1984年3月26日,杜爾總統逝世。4月3日,幾內亞發生軍事政變,軍事復興委員會接管政權,宣佈解散幾內亞民主黨,解散議會,中止憲法。4月5日,軍委會主席L.孔戴上校任共和國總統。新政權強調復蘇經濟,發展農業,實行企業自由經營制度和鼓勵外國投資的方針,對外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5月26日宣佈國名改稱幾內亞共和國。1959年10月4日幾內亞與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