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爾共和國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赤道橫貫國境北部,厄瓜多爾西班牙語即“赤道”之意。面積283561平方公裡。人口937萬多人(1985),其中印歐混血種人占41%,印第安人占34%,白人占15%。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印第安人通用克丘亞語。首都基多。

  獨立前的厄瓜多爾 4000多年前,厄瓜多爾地區居住著奇佈查、奇穆、基圖、普魯亞和卡拉等幾十個印第安部族族,人們以捕魚、狩獵和務農為生。15世紀後半葉,印加人開始入侵。1474年該地被征服後,成為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3~1535年,以S.de貝納爾卡薩爾為首的西班牙殖民者在厄瓜多爾建立瞭殖民統治。1563年西班牙王室在基多設立檢審庭,初歸秘魯總督管轄,1739年劃歸新格拉納達總督管轄。殖民統治時期的厄瓜多爾,天主教會擁有很大勢力,寺院眾多;經濟方面主要種植小麥和養羊,在農業、礦業和紡織工場中廣泛實行強迫勞動。面對西班牙殖民者的殘酷統治,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

瓜亞基爾市的玻利瓦爾與聖馬丁銅像

  1809年8月10日,以J.P.de蒙圖法爾為首的愛國者在基多發動起義,宣佈獨立,不久遭到鎮壓。1821年,S.玻利瓦爾派A.J.de蘇克雷率領起義軍支援厄瓜多爾獨立運動。1822年5月22日,蘇克雷在基多附近的皮欽查戰役中大敗西班牙殖民軍,結束瞭殖民統治,厄瓜多爾獲得獨立。

  獨立後的厄瓜多爾 獨立後,厄瓜多爾加入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30年退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宣佈成立厄瓜多爾共和國,J.J.弗洛雷斯當選為首任總統。此後直到20世紀初葉,厄瓜多爾兩大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互相爭奪權利。1860~1875年,保守黨人G.加西亞·莫雷諾實行獨裁統治,1869年頒佈的憲法規定隻準信奉天主教。自由黨領袖E.阿爾法羅執政期間(1895~1901,1906~1911),實行政教分離,沒收教會財產,允許宗教信仰自由,並建成連接內地和沿海的基多-瓜亞基爾鐵路,促進瞭經濟發展。19世紀下半葉,英美資本相繼滲入,逐步控制瞭厄瓜多爾的經濟命脈。在自由黨人L.普拉薩·古鐵雷斯任總統期間(1901~1905,1912~1916),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有所發展,可可成為主要出口商品。1916~1925年,厄瓜多爾的政治、經濟大權完全掌握在商業和農業銀行手中。1925年一些青年軍官發動起義,推翻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G.S.科爾多瓦政府(見厄瓜多爾七月革命)。1930~1940年更換瞭12個總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厄瓜多爾站在同盟國一邊,自由黨總統C.A.阿羅約·德爾裡奧將加拉帕戈斯群島租讓給美國作空軍基地。1941年厄瓜多爾同秘魯發生邊界武裝沖突,結果失敗,喪失大片國土。1944年5月阿羅約·德爾裡奧被人民起義推翻,J.M.貝拉斯科·伊瓦拉就任總統(見厄瓜多爾人民起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厄瓜多爾民族民主運動高漲。1945年頒佈瞭一部比較民主的憲法。同年底,美國被迫撤除設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空軍基地。1947年發生軍事政變,貝拉斯科·伊瓦拉政府被推翻。1948年自由黨人G.普拉薩出任總統,同美國簽訂雙邊軍事協定。1952年貝拉斯科·伊瓦拉第3次當選總統。同年8月,厄瓜多爾同秘魯、智利共同簽署維護200海裡海洋權的《聖地亞哥宣言》。1956年以後曾多次建立親美獨裁政權。1968年6月貝拉斯科·伊瓦拉第5次當選總統。兩年後他解散議會,宣佈全國戒嚴,獨攬大權。1971年由於美國漁船不斷在厄瓜多爾領海非法捕魚,厄美關系緊張。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香蕉取代可可成為厄瓜多爾的主要產品,出口量占當時世界第一位。1972年厄瓜多爾開始大規模開采並首次出口石油,從此石油逐漸取代香蕉成為國傢經濟的主要支柱。

  1972年2月,以陸軍司令G.羅德裡格斯·拉臘為首的一批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軍人發動政變,推翻貝拉斯科·伊瓦拉,建立軍政府。羅德裡格斯·拉臘執政期間,采取瞭一些社會、經濟改革措施。1973年厄瓜多爾加入石油輸出國組織。1976年1月羅德裡格斯·拉臘被迫辭職,以海軍司令A.波韋達·佈爾瓦諾為首的最高執政委員會接管政權。波韋達·佈爾瓦諾政府加強同各界對話,恢復政黨活動。1978年1月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1979年4月舉行大選,人民力量集中黨候選人J.羅爾多斯當選總統。他執政期間,對內發展民族經濟,鼓勵私人和外國投資;對外維護國傢主權,奉行民族主義政策。1980年1月2日厄瓜多爾同中國建交。1981年5月羅爾多斯因飛機失事遇難。副總統、人民民主黨人О·烏爾塔多·拉雷亞繼任總統。1984年5月,基督教社會黨人L.費夫雷斯·科爾德羅當選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