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世紀俄國為向黑海和巴爾幹地區擴張而同土耳其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初期戰爭主要限於俄土兩國之間,戰區集中在巴爾幹、克裏木、高加索等地。19世紀後,引起瞭歐洲一些國傢幹預。俄土戰爭多次發生,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10次:

  第1次(1676~1681)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瞭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167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瞭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П.Д.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土耳其戰敗。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2次(1686~1700) 1686年俄國加入由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同盟。1687年、1689年,俄軍在В.В.戈利岑公爵統帥下,對克裡木進行瞭兩次遠征。1695年、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國。

  第3次(1710~1711)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4次(1735~1739) 俄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裡木半島。1736年Б.К.米尼赫伯爵率領的俄軍攻克皮列科普,焚毀克裡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另一支俄軍占領瞭亞速,根據1739年9月俄土《貝爾格萊德和約》,亞速再次歸俄國所有。

  第5次(1768~1774) 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П.А.魯緬采夫-紮杜奈斯基元帥指揮的俄軍渡過德涅斯特河,連敗土軍,控制瞭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另一支俄軍占領瞭克裡木半島。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參加瞭這次戰爭。(見彩圖)。>根據1774年7月俄土《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俄國獲得瞭第聶伯河和南佈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瞭黑海出海口,克裡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並入俄國版圖。

奧斯曼帝國艦隊在黑海戰役中戰敗(1770)

  第6次(1787~1791) 由俄國吞並克裡木和接受對格魯吉亞的“保護”而引起。А.В.蘇沃洛夫指揮的俄軍連克佈恩和奧恰科夫要塞,在伊茲密爾戰役中獲勝。由Ф.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統率的黑海艦隊擊敗瞭土耳其艦隊,控制瞭黑海。根據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約》,俄國獲得南佈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從此,黑海北岸全部處在俄國統治之下。

  第7次(1806~1812) 俄國目的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主戰場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土耳其戰敗。根據1812年5月俄土《佈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攫取瞭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

  第8次(1828~1829) 俄國利用希臘獨立戰爭,進一步南下,再次蹂躪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後經保加利亞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據1829年9月俄土《亞得裡亞堡條約》,俄國獲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島嶼和黑海東岸,土耳其承認格魯吉亞、伊梅列季亞、明格列利亞並入俄國。

  第9次(1853~1856) 即克裡木戰爭(又譯克裡米亞戰爭)。1853年俄國借口“聖地”問題,發動的對土戰爭。根據1856年《巴黎和約》(1856),俄國把比薩拉比亞南部歸還摩爾多瓦,實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通過海峽。

  第10次(1877~1878)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幹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裡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幹涉,俄國未能占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瞭柏林會議(1878),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

  俄軍雖然在少數戰爭中失利,但戰爭最後結局是俄國擴大瞭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在東南歐迫使土耳其人從巴爾幹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