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1919年在德國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意志帝國的經濟陷於崩潰,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德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鬥爭日趨高漲。1918年11月3日,基爾港的水兵反對同英國艦隊作戰,舉行起義,建立全德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揭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浪潮迅速席捲全國。柏林、漢堡、不來梅、萊比錫和慕尼克等地工人和士兵奮起鬥爭,成立工兵代表蘇維埃,對廠礦企業和一些政府機關行使革命權力。9日,柏林數十萬工人和士兵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霍亨索倫傢族的統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蘭。武裝的工人和士兵控制整個首都,斯巴達克派領導人K.李卜克內西在群眾大會上宣佈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由於無產階級缺乏獨立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革命勝利果實落入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領導集團手中。這個集團的領導人F.艾伯特和P.謝德曼組成政府-人民全權蘇維埃。它沒有觸動舊的國傢機構和軍隊,留任大批原來帝國的官員和將軍,對內保護私有制,對外敵視蘇維埃俄國,采取種種欺騙和鎮壓手段,竭力設法把轟轟烈烈的革命群眾運動平息下去。(見圖)

德國十一月革命中的柏林起義者

斯巴達克同盟起義者在街壘戰中

  12月16日,在柏林召開全德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出席的485名代表中,右派控制的社會民主黨的代表288名,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的代表87名。左派組織斯巴達克同盟當時還是獨立社會民主黨內的一個派別,它的代表隻有10名。在大會上,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竭力要求恢復“和平與秩序”,主張召開立憲的國民會議,成立正式政府。中派對這些要求表示支持。斯巴達克同盟的代表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和“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口號。大會通過翌年1月召開國民會議的決議,宣佈在此以前由艾伯特政府行使國傢的全部立法和行政權力。此後,艾伯特政府加強對革命群眾的鎮壓,獨立社會民主黨人退出政府。

  階級鬥爭的實踐,使以李卜克內西和R.盧森堡為首的左翼認識到在組織上同機會主義分子徹底決裂的必要性。12月29日,斯巴達克同盟召開代表大會,決定立即脫離獨立社會民主黨,成立自己的組織-德國共產黨。30日,德共成立大會在柏林舉行。盧森堡作瞭關於黨綱問題的報告。大會決定以她起草的《斯巴達克同盟要求什麼》一文作為黨綱的基礎。德共的成立,標志著德國工人運動的一個重大轉折,鼓舞瞭德國工人階級的革命鬥志。

  1919年1月5日,為抗議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獨立社會民主黨人擔任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首都工人舉行盛大示威。翌日,示威發展為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參加群眾達50萬。德國共產黨堅定地領導這場戰鬥。11日,政府軍隊在右翼社會民主黨人G.諾斯克率領下開進柏林,對工人進行血腥屠殺。15日,德共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慘遭殺害。德國革命進入低潮。2月,政府在魏瑪召開國民會議,艾伯特當選德意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在柏林工人英勇鬥爭的推動下,1919年4月13日,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的工人群眾舉行起義奪取政權,宣佈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采取瞭一系列剝奪資產階級的革命措施。由於缺乏其他地方的有力支持,這個蘇維埃共和國堅持半個多月就被鎮壓下去。5月2日,反動軍隊占領慕尼黑。德國十一月革命結束。

  十一月革命是德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一次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群眾革命運動。由於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的反對和缺乏一個獨立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革命遭到失敗。革命雖然推翻瞭德國的君主制度,但1919年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仍然是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的聯合專政,所不同的是壟斷資產階級占瞭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