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戶幕府初期,九州原半島和天草島農民與天主教徒反對幕藩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的大起義。又名島原、天草起義。爆發於1637年,次年失敗。

  島原和天草是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教中心。先後領有該地的大名天草種元、小西行長和有馬睛信都是天主教徒。從1612年起,江戶幕府在實行鎖國政策同時,加強瞭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松倉重政繼有馬直純領有島原後,用灌涼水、火烤、烙印、針紮、竹鋸鋸首、滾開的硫黃水澆頭等毒刑強迫信徒改宗。他還在領地內大興土土木,為瞭討好幕府,主動承擔巨額軍賦,支援修築江戶城,加重瞭農民的負擔。其子松倉勝傢襲封後,巧立名目,盤剝尤為苛酷。1634年後,連年歉收,農民無力完納年貢和各項雜稅,松倉勝傢對農民施加各種酷刑。與島原一水之隔的天草島領主寺澤氏,也采取同樣手段迫害農民與天主教徒。

  1637年10月25日,口之津農民首舉義旗,附近各村紛紛響應,逐殺官吏,天草的農民和教徒也開始行動。起義群眾推選少年益田時貞(亦稱天草四郎)為首領,以益田好次等天主教徒和浪人、武士充任參謀,很快控制瞭島原半島南部和天草的大部分,但攻打半島上的島原城和天草島上的富岡城相繼失利。12月初,幕府命板倉重昌率軍鎮壓,義軍及其傢屬近4萬人占據半島上的有馬氏的廢城-原城,憑險固守。起義者的頑強抵抗,使板倉的兩次進攻均告失敗,1638年元旦強攻時,板倉被擊斃。1月14日,老中松平信綱率軍抵島原,以12萬大軍圍困原城,並利用荷蘭人的軍艦炮擊原城14天之久。為打破幕藩軍的圍困,起義軍經常夜間出擊打擊敵人,並乘機奪取糧食、彈藥,但由於長期被困,補給困難,終於彈盡糧絕。2月27日,松平信綱發動總攻,28日城陷,以益田時貞為首的起義者男女老幼萬餘名,均慘遭殺害。

  島原起義使江戶幕府受到巨大沖擊,為緩和農民的反抗,松倉勝傢以失敗罪被處斬,寺澤氏領地被沒收。此後,幕府嚴厲推行禁教政策,促進鎖國體制(見鎖國令)的最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