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

  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768~814)和查理帝國皇帝(800~814)。曾征服西歐大部分地區,是西歐中世紀初期最強大的統治者。查理是加洛林王朝開創者矮子丕平之子,於768年繼位,與其弟卡洛曼共治;771年其弟死後成成為全法蘭克國王。774年查理借羅馬教皇求援之機,攻占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德王國,自兼倫巴德國王,並進軍羅馬,控制意大利半島大部分地區。772~804年,查理經過多次戰爭,征服瞭薩克森和其他中歐地區。778~801年與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多次交戰,奪得埃佈羅河以北的土地。在半島北部建立瞭西班牙邊防區。788年合並巴伐利亞,796年打敗遊牧部落阿瓦爾人,占領多瑙河下遊。查理曾抵禦諾曼人的入侵,控制弗裡西亞和佈列塔尼,並進攻易北河地區的斯拉夫人部落,迫其臣服。查理統治期間對外進行瞭50多次戰爭,使法蘭克王國成為控制西歐大部分地區的大帝國,疆域西臨大西洋,東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亞,北達北海,南抵埃佈羅河及意大利中部。查理於800年聖誕節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皇帝”,史稱查理大帝。法蘭克王國遂稱為查理帝國,以亞琛為統治中心。

  為瞭鞏固統治,查理在邊境地區設立“馬克”(邊區),委派藩侯統轄,其他地區劃分為伯爵轄區,任命伯爵全權治理。對帝國境內各部族的法律進行修訂。經常派以伯爵和主教兩人組成的巡按使團,巡行各地,對地方行政、司法和宗教事務進行監督。他還封賜貴族和教會許多有特權的領地,規定擁有一定數量土地的人必須在伯爵或領主率領下服軍役,而土地數量不足者則需供養從軍者。這些措施促進瞭封建領地制的發展。查理和封建主都以領地內的莊園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他曾發佈《莊園敕令》,詳細規定莊園的組織和生產管理,反映瞭莊園具有自然經濟和以農奴勞動為主的特點。(見彩圖)。查理利用羅馬天主教會作為鞏固統治的工具。他擁護羅馬教皇,加強各級教會組織,命令居民嚴守教規和交納什一稅,使天主教會進一步鞏固瞭在西歐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統治地位。查理重視文化教育,設立學校,羅致歐洲知名學者前往講學,派人搜集和抄寫大量古典文獻,督促貴族和教會人士致力學習,這些成就被西方史傢稱為“加洛林王朝文藝復興”。

《莊園敕令》(片斷)

  查理帝國雖強盛一時,但境內各地區和各部族之間缺乏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在連年征戰中地方封建主的割據勢力逐漸強大,而廣大自由農民日益破產並向農奴地位轉化,因而帝國統治基礎遭到破壞。814年1月28日,查理在亞琛去世。他死後不久,帝國即告分裂。

  

參考書目

 Richard Winston, Charlemagne: from the Hamner to the Cross,Eyre & Spovi-Swoods, London,1956.

 R.Chamberlin , Charlemagne: Emperor of the Western World,Grafton Books, Lond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