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北瀕波羅的海,東部和東北部同蘇聯接壤,南部在喀爾巴阡山和蘇臺德山同捷克斯洛伐克有共同邊界,西部以奧得河和尼斯河為界,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鄰。波蘭得名於中世紀早期居住在今大波蘭地區,後來統一全國的波蘭部落。面積312677平方公裡。人口3700萬(1985)。波蘭人占97%以上。天主教在波蘭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首都華沙。

  封建國傢的建立和統一時期(10~15世紀中葉) 波蘭是西斯拉夫人國傢,6~10世紀中葉,原始公社逐步解體,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10世紀中葉,以格涅茲諾為中心的波蘭部落逐漸統一瞭其他部落。皮亞斯特傢族的梅什科一世(約960~992在位)建立瞭早期封建國傢(見皮亞斯特王朝)。996年,波蘭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992~1025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傢。

  12世紀中葉,博萊斯瓦夫三世(1102~1138在位)死後,由於王公、貴族和教會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全國分裂為幾個公國,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在位)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於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卡吉米日三世(1333~1370在位)又統一瞭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東波莫瑞還分別為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西裡西亞則被波希米亞王室占領。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實行瞭王朝聯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為波蘭國王。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瞭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1466年,收復瞭東波莫瑞。

  貴族共和國時期(15世紀中葉~1795) 以格但斯克為中心的東波莫瑞的收復,刺激瞭波蘭糧食的出口。貴族莊園紛紛建立勞役制莊園,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城鎮出現手工工場。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佈法律。從而削弱瞭王權,招致外來勢力幹預,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佈林通過瞭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的決議,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共和國成為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傢,面積達31萬平方公裡(見立陶宛大公國)。17世紀後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瞭危機階段。1648年Б.М.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1652年大貴族迫使議會通過自由否決權。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兼並瞭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見波俄戰爭)。北方戰爭初期、波蘭被迫追隨俄國參戰。1655年波蘭-瑞典戰爭爆發,波蘭丟失部分領土。1733~1735年俄、奧與法、西、撒丁為爭奪波蘭進行瞭戰爭(見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嚴重破壞瞭波蘭主權和國傢經濟。

  18世紀後半期,波蘭生產關系中出現瞭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啟蒙運動影響下,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愛國革新運動,但受到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武裝幹涉。1772年,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進行瞭第一次瓜分。波蘭人民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把革新運動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蘭四年議會通過瞭《五三憲法》,取消自由否決權。葉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對波蘭進行武裝幹涉。1793年,俄普兩國對波蘭進行瞭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蘭人民在民族英雄T.科希丘什科領導下舉行起義,後被俄國鎮壓下去。1795年,俄、普、奧三國對波蘭進行瞭第三次瓜分。波蘭亡國達123年之久。(見波蘭的三次瓜分)

  異族統治時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侖一世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公國。拿破侖失敗後,華沙公國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受普魯士管轄;在克拉科夫成立瞭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國;在其主要地區成立瞭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起義(見波蘭1830年起義),結果失敗。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1846)也遭失敗,克拉科夫被並入奧地利。1848年波蘭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奧當局廢除農奴制度。1863年1月的起義(見波蘭1863年起義)遍及波蘭王國、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西部(見彩圖)。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頒佈解放農奴的法令。

波蘭人民襲擊俄國占領軍(1863年1月)

  1864年後,波蘭王國的資本主義有瞭很大發展,19世紀70~80年代,完成產業革命。工人隊伍日益壯大。從80年代起,先後成立瞭3個社會主義政黨:波蘭無產階級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後改名為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資產階級也在1893年建立瞭波蘭國傢民主黨。在1905~1907年的革命中,波蘭無產階級和俄國無產階級並肩戰鬥,羅茲工人在1905年6月22~24日舉行武裝起義,把全俄的革命運動推向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傢民主黨投靠俄國,社會黨右派投靠奧、德。隻有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左派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

  資產階級共和國時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波蘭人民把德、奧占領者趕出國境。在華沙等工業中心成立瞭工人代表蘇維埃,建立赤衛隊。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於1918年11月7日在盧佈林成立瞭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1919年,資產階級政府鎮壓瞭工人運動,解散瞭工人代表蘇維埃。同年,國傢元首J.K.畢蘇斯基發動瞭對蘇俄的戰爭。根據1921年《裡加和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1919)決議,波蘭獲得東波莫瑞和波茲南地區,格但斯克被辟為國際自由市,西裡西亞的大部分仍歸德國,共和國領土面積共38.8萬平方公裡。1921年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資產階級共和國。

  1926年5月,畢蘇斯基發動軍事政變,建立瞭獨裁政權。波蘭共產黨在白色恐怖的條件下,提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口號,發動瞭遊行示威和罷工鬥爭。1938年,第三國際根據關於間諜滲入波共領導的誣告,解散瞭波共,黨的主要領導人無辜被害。從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德國提出波蘭走廊問題,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瞭互不侵犯條約和劃分勢力范圍的議定書。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波蘭軍民英勇抗戰。9月17日,蘇軍進入波蘭東部,占領瞭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滅亡,後在法國組成以W.E.西科爾斯基將軍為首的流亡政府。法國戰敗後,1940年,流亡政府遷往英國。波蘭人民開始瞭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後,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建立外交關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國內建立瞭國傢軍。同年,共產黨人建立瞭波蘭工人黨和人民軍。1944年元旦,在工人黨的倡議下,成立瞭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由B.貝魯特任主席。

  人民共和國時期(1944~1970) 1944年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海烏姆組成瞭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頒佈瞭具有歷史意義的《七月宣言》,宣告波蘭人民政權誕生。同年8月,在華沙爆發瞭反對德國占領軍的起義,遭到鎮壓(見圖)。1945年1月17日,蘇波軍隊解放華沙。4月,波蘇兩國簽訂瞭友好互助與經濟合作條約。6月,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臨時民族統一政府。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確定瞭波蘭東、西部邊界。1947年,舉行議會選舉,B.貝魯特當選總統。社會黨人J.西倫凱維茲任政府總理,波蘭走上瞭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1948年12月,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合並,成立瞭波蘭統一工人黨。貝魯特任總書記。

華沙起義失敗後被德軍夷平的猶太區(1944)

  人民政府把大中工業、交通運輸、銀行收歸國有,實行瞭土地改革,動員人民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47~1949)。國傢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有瞭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蘭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從1950年起,波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六年計劃(1950~1955)。

  1952年,通過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A.薩瓦茨基當選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1954年後,西倫凱維茲任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3月,貝魯特病逝於莫斯科,E.奧哈佈繼任第一書記。6月,發生瞭波茲南事件。同年10月舉行的黨的二屆八中全會上W.哥穆爾卡當選為第一書記,1956~1960年的五年計劃,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在以後的兩個五年計劃(1961~1970)期間,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舉行罷工。哥穆爾卡被解職。E.蓋萊克繼任黨的第一書記。西倫凱維茲改任國務委員會主席,由P.雅羅謝維奇任部長會議主席。70年代後期,國傢經濟惡化。1980年6月,全國發生罷工浪潮,反對提高肉價、凍結工資。同年9月,黨的八屆六中全會解除蓋萊克第一書記的職務,由C.卡尼亞繼任。1981年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W.W.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1981年12月波蘭宣佈進入戰時狀態,波蘭政局逐步穩定。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1989年,雅魯澤爾斯基任總統,T.馬佐維耶茨基任總理。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

  

參考書目

 Hènryk Vowmiàn'ski, Historia Polski, Tom I Cz抂sé I、Ⅱ,PWM,Warszawa,1957.

 Tadeusz J抂 druszczak, Historia Polski, Tom Ⅳ Cz抂séⅡ, PWN,Warszawa,1984.

 A.Zomoyski, The Polish Way; a Thousand Year History of the Poles and Their Culture, John Murray, Londo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