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本島最南部城鎮。因氣候暖熱取名。舊為高山族瑯社地。臺灣建置之初。屬鳳山縣。光緒年間建省時曾設恒春縣。日本佔據時期改廳。光復後劃歸屏東縣。人口3.6萬。恒春鎮地當北緯22°北緣,恒春半島西南,西去海約5公裡,有海拔200米以下的海岸臺地分隔;鎮東老佛山一帶丘陵,地勢較高,亦不逾六七百米。東西丘陵臺地間為一西北走向、長約15公裡的縱谷平原,鎮中心在其東側,南至南灣,北出車城及海口港,皆在10公裡範圍內。年均溫24.6℃,最低月氣溫超過20℃,最高月近228℃。年降水量2211.7毫米,以夏秋間臺風季節最多,6~9月超過70%。

  恒春為屏東市南下的省第1號公路接第24號沿海幹線所經之地;自北鄰的車城有公路沿四重溪河谷通溫泉和牡丹鄉。後者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村高山族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石門戰場所在。恒春一帶至今經濟雖較落後,卻是臺灣人民抗禦外侮重要紀念地;並因擁有著名溫泉、海灣、巖岸、熱帶園林(墾丁公園)以及位於巴士海峽國際航道上著名的鵝鑾鼻燈塔等遊覽區,旅遊業日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