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區,位於歐洲東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古代曾為羅馬帝國達基亞行省的一部分,現屬蘇聯。居民大多數是羅馬尼亞人,使用羅馬尼亞語。在古代,長期處於部落村社社會階段。13世紀時,這裏開始形成一些封建的小王國。1359年,柏格丹一世(1359~1365年在位)統一喀爾巴阡山以東至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大部領土,建立包括比薩拉比亞在內的莫爾達瓦公國。1456年,莫爾達瓦變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到16世紀中葉,比薩拉比亞南部被陸續劃入奧斯曼帝國版圖。沙皇俄國經過幾次次俄土戰爭和對波蘭的三次瓜分,占據第聶伯河兩岸直至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大片領土,成為摩爾多瓦的直接鄰國。1812年5月28日,沙俄通過對土戰爭的勝利,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佈加勒斯特和約》,將普魯特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的領土劃入俄國版圖。從此,這塊土地稱作比薩拉比亞。1856年,俄國在克裡木戰爭中敗北。1856年3月30日簽訂的《巴黎和約》(1856)規定將比薩拉比亞南部的博爾格拉德、卡胡兒和伊斯馬伊爾三縣歸還摩爾多瓦。1878年3月3日,沙皇俄國於對土戰爭勝利後,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強行規定將比薩拉比亞南部三縣劃給俄國。1918年1月,比薩拉比亞人民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與羅馬尼亞合並。1940年6月,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和北佈科維納,並將比薩拉比亞大部與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合並,建立瞭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沿海地區和北部一小部分劃歸烏克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人占領比薩拉比亞,1944年蘇聯重占該地區。